第八十八章 接手案子(1 / 2)

大宋伏魔司 江左辰 1354 字 2个月前

皇城深处,御书房四周的垂脊琉璃瓦被午后的烈日灼得发亮,像一泓凝固的赤金色湖水。檐角蹲兽的影子投在丹墀上,短短一截,仿佛也被热浪压得抬不起头。殿内却极静,鎏金狻猊炉里燃着龙涎香,袅袅一线,把暑意逼退到纱幔之外,只余幽凉。

年轻的宋真宗赵恒端坐在乌檀龙案后,指尖捏着最后一本奏折,却迟迟未放。

那折子边缘已被他无意识地掐出一道月牙形的皱痕,像一道被撕开的伤口。

“又是命案……”赵恒低低叹了一声,放下奏折,脸色有些凝重,因为关于禁军的一位偏将潘兴,被同在禁军做将领的杨承宪给一枪刺死了,这件事,性质恶劣。

大宋自立国以来,刑律宽仁,官员犯错都是流放,很少有判死刑的,现在一位禁军将领被同僚给刺死了,震惊朝野,影响很大,让年轻的宋真宗感到有些棘手,是否应该斩了杨承宪。

但毕竟杨承宪是名门之后,而且一直忠心耿耿,护驾有功,秋后问斩有点惋惜。

赵恒抬手揉了揉眉心,他想起杨承宪——那少年十八岁刚当差那年便护驾立功,那时的青年杨承宪银甲映雪,一枪挑落三名契丹刺客;有人放了冷箭,杨承宪翻身替他挡下一支流矢,箭镞擦着护心镜划过,火星迸溅,杨承宪却笑得朗然:“臣若退一步,陛下便危一寸。”

可如今,那柄曾护卫自己的长枪,却扎进了同僚的胸膛。

“斩么?”皇帝无声地问自己。案头镇纸是一方和田青玉,冰凉润透,他却攥得骨节发白。

若按律,杨承宪死罪难逃;可若真斩了,十年后的史书上,会不会说他赵恒“戮忠良于北伐之前”?

殿门外忽有细碎脚步声,像雨点敲在铜瓦。内侍掀帘,伏魔司掌司雁流云躬身而入。

那人一袭玄青曳撒,袖口以银线暗绣雷纹,腰间悬着一枚乌木令牌,走动间却无声。灯火将他影子拉得极长,像一道被刀裁开的黑夜。

雁流云生得并不魁伟,却有种冷冽的锋利感,仿佛一柄入鞘的剑,连鞘都是冷的。

“微臣叩见陛下。”他躬身行礼,声音低而稳,像一块沉进深潭的石头。

赵恒抬手示意免礼,开门见山说道:“朕传你来,是想听听伏魔司的意思。”

雁流云拱手道:“臣以为,这件事,并非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宋真宗赵恒惊讶道:“雁卿是觉得……此事另有蹊跷?”

雁流云垂眸,长睫在灯火里投下一弯阴影。“回陛下,臣昨夜在刑部看过卷宗,发现了疑点。在案发前夜,潘府的下人曾听到狐啼……,而潘府管家口供里,曾提及‘妖狐’二字。”

殿内灯火猛地一跳,灯芯爆出“噼啪”一声轻响。

赵恒指尖微颤,一滴朱砂从御笔上滚落,在摊开的奏折上晕开,像一粒猩红的泪。

“妖狐?”赵恒声音发紧,带着连自己都未察觉的干涩:“你怀疑……此案与妖祟有关?”

雁流云点头,语气仍是波澜不惊。“陛下,臣曾与杨将军见过几面,深信杨将军的人格和品性,绝不会冒失出手伤害潘将军性命!并且前几日杨将军护甲有功,刚由陛下册封为伐辽先锋将,即将押送契丹国师北上谈判。如果不能查个水落石出,怕是对北伐都会产生影响。”

赵恒说道:“雁卿所言,有几分道理,那就传朕口谕,责令伏魔司彻查此案。不过北伐在即,刻不容缓,朕只给你七天时间,如果查不出个结果,朕可要下旨惩罚你了。”

雁流云拱手道:“臣,遵旨。”

刑部大牢

甬道幽长,火把在壁龛里“哔剥”作响。潮气混着霉味顺着石阶往上爬,像一条无声的蛇。铁栅深处偶尔传来镣铐拖地的闷响,惊得火光猛地一晃,把两人的影子拉得极长,又倏地压扁在潮湿的青砖上。

赵薰儿提着裙摆,几乎是小跑才能跟上前面楚御风那道挺拔的影子。她今天穿了件月白窄袖劲装,腰间束一条织金软鞭,步子稍急,垂在耳侧的红丝绦便一跳一跳,像两尾不肯安分的锦鲤。

“楚御风,”她压低声音,仍掩不住脆亮,“这案子,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