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过后的青衣江湾,秋意愈发醇厚。生态湖的水面被晨雾笼罩,阳光穿透薄雾时,将湖水染成一片朦胧的金辉,偶尔有野鸭从水面游过,留下一道道细长的水痕,很快又被湖水抚平;岸边的香樟树叶片几乎全被染成金黄,风一吹,便如雪花般飘落,堆积在青石步道旁,形成厚厚的“金毯”,工作人员清扫时,总会特意留下几处落叶堆,供孩子们玩耍;园子里的桂花仍在盛放,甜香中混着淡淡的菊花清香——角落的菊园里,早菊已悄然绽放,黄的、白的、紫的花朵点缀在绿叶间,为江湾增添了几分雅致。
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中捧着《2045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期终极总结报告(南极洲极地生态专项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北美洲格陵兰岛冰盖、非洲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等区域已用深绿色标注“全域收官”,连此前最棘手的大洋洲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也实现了地下水生态的初步复苏,唯独南极洲的南极半岛区域,被醒目的冰蓝色警报覆盖,像一块正在崩解的巨大冰原,警报区域内还标注着跳动的“冰裂”与“海浪”图标,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南极半岛冰盖崩解加剧,西部、东部、北部沿海区域冰盖崩解面积达426.8万平方公里,海洋酸化引发南极磷虾等基础生物大量死亡,320种依赖南极生态的生物濒临灭绝,科考站科研与后勤保障体系濒临崩溃,极地生态链断裂与全球海洋循环紊乱问题激化,生态系统已达‘极端危急阈值’”。
“陈叔!南极洲南极半岛冰盖与海洋生态紧急报告!”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淡绿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几片金黄的香樟叶,口袋里还装着一朵刚摘的桂花,脸颊因奔跑泛着红晕,双手紧紧攥着平板,指节微微发白,屏幕上的卫星影像正以每小时一帧的速度动态播放着南极半岛的生态变化。他不等站稳,就急忙将平板递到陈守义面前,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您看,这是南极半岛西部的冰盖核心区——去年一年,这里有158.6万平方公里的冰盖彻底崩解,您仔细看这个高分辨率影像,原本完整的冰盖被撕裂成无数块巨大的冰山,最大的冰山面积达3200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新加坡的大小,冰山顺着西风漂流,撞击到周边冰盖时,又引发了新的冰裂;冰盖崩解形成的融水汇入南极海域,导致海水盐度下降8.5‰,原本覆盖在海面的海冰面积减少92%,冬季海冰覆盖范围从往年的1200万平方公里缩至96万平方公里,很多依赖海冰栖息的生物失去了生存空间;更严重的是,冰盖崩解导致南极半岛西部的地面沉降速度达每年1.2米,中国南极中山站、美国麦克默多站等6座科考站的地基出现严重裂缝,部分观测设备因地基沉降倾斜,无法正常工作。”
小满点开实地拍摄的视频文件,画面瞬间切换到南极半岛现场:“您再看这个视频,是中国南极中山站科考人员上周拍摄的——科考队员李航穿着厚重的防辐射羽绒服,在崩解后的冰原上艰难行走,他的雪地靴陷入冰融形成的雪泥中,每走一步都要拔出脚来,积雪灌进靴筒,很快就结成了冰;李航手持冰盖监测仪,对着镜头无奈地摇头:‘十年前,我们在冰原上驾驶雪地车,一天能行驶80公里,轻松完成冰盖厚度、温度等监测任务;现在冰原到处是冰裂缝,最深的冰裂缝达120米,雪地车根本无法通行,昨天我们的一台雪地车不小心掉进冰裂缝,连车带设备全毁了;更麻烦的是,冰盖崩解导致我们的物资运输线路中断,原本每年夏季能通过冰面运输300吨物资,今年只运进来80吨,现在科考站的燃料只够维持3个月,食品也快吃完了。’当地的科考站站长王健对着镜头展示科考站的裂缝:‘您看这面墙,去年还只有2毫米的裂缝,现在已经宽到能塞进拳头,冬季室内温度低至-35c,暖气系统因管道冻裂无法正常工作,很多科考队员都冻感冒了;我们的冰芯实验室也受到影响,储存的1200根冰芯样本因温度波动,有300多根出现融化迹象,这些样本记录着过去10万年的气候数据,一旦融化,损失无法挽回。’”
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画面切换到南极半岛东部的冰盖边缘区,小满的语气愈发沉重:“这里的情况比西部更严重,除了冰盖崩解,去年夏季的极端高温导致冰盖融化速度加快380%,极端最高气温达7.2c,打破了南极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高温导致东部的威尔克斯冰架发生大规模崩裂,崩裂面积达4800平方公里,崩裂产生的冰山堵塞了南极半岛东部的普里兹湾,导致湾内海水无法与外海交换,海水温度上升5.8c,溶解氧含量从每升7.2毫克降至每升1.5毫克,大量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普里兹湾曾经是南极磷虾的主要栖息地,每年夏季有超过500亿吨磷虾在这里聚集,现在磷虾数量减少97%,从往年的每立方米200只降至每立方米6只,科考人员用拖网捕捞时,一网下去只能捞到几只零星的磷虾;还有南极企鹅的生存危机,帝企鹅、阿德利企鹅等依赖海冰繁殖的企鹅,因海冰消失无法搭建繁殖巢穴,去年冬季有6800多只帝企鹅幼崽因低温和缺乏保护,被暴风雪冻死,科考人员在冰原上发现了大量企鹅幼崽的尸体,尸体被冻成了冰块,翅膀还保持着挣扎的姿态。”
“南极半岛东部的中国南极昆仑站,是南极内陆海拔最高的科考站,主要从事冰芯科学、天文学等研究,”小满调出昆仑站的监测数据,眉头拧成一团,“去年因冰盖崩解,昆仑站的冰芯钻探工作被迫中断,原本计划钻探3000米深的冰芯,只钻到1800米就因冰盖不稳定停止;天文观测设备也受到影响,冰盖崩解导致地面震动频率增加,望远镜的精度下降45%,无法捕捉到遥远星系的信号;昆仑站的后勤保障也面临困境,每年冬季的补给只能靠空运,可去年冬季南极半岛东部的暴风雪持续了56天,飞机无法起降,昆仑站的科考队员断粮12天,只能靠吃压缩饼干和融化的雪水度日,有3名队员因营养不良患上贫血;科考站的发电机也因燃料短缺,每天只能供电4小时,晚上队员们只能靠蜡烛照明,科研设备大多无法使用,去年的科研数据采集量比往年减少92%。”
再往下,画面跳转到南极半岛北部的沿海海域,小满调出海洋生态监测数据,语气里满是担忧:“这里的冰盖崩解与海洋酸化共同导致了南极生态链断裂危机——南极半岛北部海域是南极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有‘南极海洋基因库’之称,去年因冰盖崩解释放的淡水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大量吸收,海水ph值从8.2降至7.3,酸化程度达近10万年以来最严重水平;海水酸化导致南极磷虾的甲壳软化,无法抵御天敌,存活率下降98%,而磷虾是南极生态链的基础,磷虾减少直接导致以磷虾为食的南极鲸、海豹、企鹅等生物数量锐减;南极长须鲸数量减少95%,从5.2万头降至2600头,科考船在北部海域巡航时,一周只能观测到3-5头长须鲸,而且都瘦得皮包骨头;豹海豹减少93%,从4.8万只降至3360只,以前在沿海冰面经常能看到豹海豹捕猎企鹅的场景,现在很难见到;南极鳕鱼减少96%,从860万吨降至34.4万吨,鳕鱼是南极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很多海鸟的食物来源,鳕鱼减少导致南极信天翁等海鸟数量减少94%,从3.5万只降至2100只。”
“南极半岛北部的英国罗瑟拉站,是南极半岛规模最大的科考站之一,主要从事海洋生态研究,”小满点开罗瑟拉站的科研报告,屏幕上的图表全是红色预警,“去年因海洋酸化,罗瑟拉站的海洋生物实验无法正常开展,原本计划研究南极磷虾的繁殖机制,可因磷虾数量太少,实验样本不足,研究被迫终止;科考人员在海域投放的200个海洋监测浮标,有150个因海水腐蚀和冰山撞击损坏,无法传回监测数据;罗瑟拉站的后勤补给也面临严重问题,去年冬季的燃料运输船因冰山堵塞航道,推迟了45天到达,导致科考站的供暖系统停摆18天,室内温度低至-40c,有5名科考队员因冻伤住院,其中1名队员的手指因冻伤严重,被迫截肢;更严重的是,海水酸化导致科考站的海水淡化设备腐蚀,无法生产淡水,队员们只能靠融化雪水度日,雪水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去年有12名队员因饮用雪水患上肠胃炎。”
最后,画面停在南极半岛西部与南美洲火地岛交界的海域,小满调出灾害与全球生态危机记录,语气里满是沉重:“这里的冰盖崩解引发了连锁灾害和全球海洋循环紊乱——去年冬季发生了23次大规模冰山崩裂,最大的一次崩裂产生的冰山体积达1.2万立方公里,冰山顺着西风漂流,撞击到南美洲火地岛的沿海冰层时,引发了7.8级地震,导致火地岛的12个沿海村庄被海啸淹没,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市有65%的区域被海水覆盖,居民被迫撤离,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了87具遇难者遗体;冰盖崩解导致南极底层冷水上涌量减少85%,全球海洋温盐环流速度下降42%,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接近停滞,欧洲西部、北美东部的气温下降3.5c,去年冬季这些区域的极端低温天数增加45天,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城市的最低气温降至-15c,打破了百年以来的低温纪录;更严重的是,海洋酸化导致全球珊瑚礁大规模死亡,澳大利亚大堡礁、加勒比海珊瑚礁等已有85%的珊瑚死亡,珊瑚礁生态系统崩溃,依赖珊瑚礁生存的2000多种海洋生物面临灭绝风险。”
“南极半岛的各国科考站,还积累了一些极地生态保护的经验,”小满调出科考站的生态保护报告,语气稍缓,“比如中国南极中山站研发的‘冰盖稳定性监测技术’,通过布设光纤传感器,实时监测冰盖内部的应力变化,提前预警冰裂风险,这项技术在过去五年成功预警了18次冰裂灾害;美国麦克默多站的‘极地废弃物回收系统’,将科考站产生的废弃物分类处理,可回收物资通过运输船运回国内,不可回收物资进行无害化处理,去年该站的废弃物回收率达92%,减少了对南极环境的污染;英国罗瑟拉站的‘南极磷虾资源保护方法’,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磷虾的分布区域,划定禁捕区,限制磷虾捕捞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磷虾减少的趋势;这些经验虽然没能阻止南极生态退化,但为我们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提供了参考。”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像一把锋利的刀,在他的心上划下深深的痕迹。他点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南极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文档里的图表不断刷新,一行行冰冷的数字映入眼帘,像一片片正在崩解的冰屑:过去一年,南极半岛冰盖崩解速度较往年加快450%,是近120年以来最快的;冰盖崩解面积达426.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日本的面积,其中西部减少158.6万平方公里,东部减少132.4万平方公里,北部减少98.7万平方公里,其他区域减少37.1万平方公里;冰盖厚度平均下降3.5米,西部的阿蒙森海冰盖已有28.6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彻底消失,露出的海水ph值从8.2降至7.3,酸化速率达每年0.12ph单位,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全球海洋循环紊乱导致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速度下降42%,太平洋赤道暖流强度减弱38%,印度洋季风环流范围缩小25%。
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320种南极生物濒临灭绝,其中南极磷虾数量减少97%,从往年的1.2亿吨降至360万吨,现存磷虾中85%为幼体,且甲壳软化率达72%;帝企鹅数量减少96%,从5.8万对降至2320对,幼崽存活率不足5%;阿德利企鹅减少94%,从12万对降至7200对;南极长须鲸减少95%,现存不足3000头;豹海豹减少93%,现存不足4000只;南极鳕鱼减少96%,现存不足40万吨;南极信天翁等海鸟减少94%,现存不足3000只;南极苔原上的苔藓、地衣等植物减少99.2%,覆盖面积从每公顷75%降至每公顷0.6%,已处于灭绝边缘;海洋浮游生物数量减少98%,导致南极海域的初级生产力下降95%,无法支撑更高营养级的生物生存。
科考站危机的数据同样令人揪心:南极半岛现有42座科考站中,有28座因冰盖崩解和地基沉降面临关闭风险,其中中国南极中山站、美国麦克默多站、英国罗瑟拉站等12座大型科考站的损坏程度达65%以上;科考站的科研设备完好率从往年的92%降至35%,冰芯钻探、天文观测、海洋监测等关键设备有75%无法正常工作;去年南极科考的科研数据采集量比往年减少92%,有85%的科研项目因设备故障和物资短缺被迫终止;科考队员的生存条件急剧恶化,42座科考站中有35座出现燃料短缺,28座出现食品短缺,15座出现淡水短缺;去年有68名科考队员因冻伤、营养不良、疾病等原因被紧急撤离,其中12人因救治不及时留下终身残疾,3人因暴风雪失踪,至今没有找到遗体。
极地生态链断裂危机的数据更是严峻:南极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苔藓)生物量减少98%,从十年前的每平方米85克降至每平方米1.7克;初级消费者(磷虾、南极哲水蚤)数量减少97%;次级消费者(南极鳕鱼、企鹅)数量减少95%;顶级消费者(南极鲸、海豹)数量减少94%;分解者(极地微生物)活性下降96%,导致南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彻底停滞;南极海域的渔业产量减少97%,从十年前的每年120万吨降至每年3.6万吨,无法满足科考站和周边区域的需求;南极冰盖的反射率下降94%,从十年前的90%降至现在的5.4%,导致南极吸收的太阳辐射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冰盖崩解和全球气候变暖;去年因极地生态链断裂,全球相关产业损失达1280亿美元,其中渔业损失850亿美元,科研损失320亿美元,旅游业损失110亿美元。
全球海洋循环与珊瑚礁危机的数据同样令人担忧:南极冰盖崩解导致全球海平面年均上升0.42米,预计到205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4.5米,届时将有18亿人面临沿海淹没风险,2.5亿人被迫迁移;全球海洋温盐环流速度下降42%,导致赤道地区与两极地区的热量交换减少65%,赤道地区气温上升2.8c,两极地区气温上升5.2c,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洋酸化导致全球珊瑚礁死亡面积达85%,澳大利亚大堡礁已有90%的珊瑚死亡,加勒比海珊瑚礁死亡面积达88%,红海珊瑚礁死亡面积达82%;珊瑚礁死亡导致依赖珊瑚礁生存的2000多种海洋生物失去栖息地,其中1200种生物已濒临灭绝;去年因珊瑚礁死亡,全球海洋旅游业损失达480亿美元,沿海国家的渔业损失达62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