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北美洲格陵兰岛冰盖生态修复(1 / 1)

江湾钓事 大仙女的哭啼 2803 字 21小时前

处暑过后的青衣江湾,秋意渐浓。生态湖的水面褪去了盛夏的燥热,泛起微凉的涟漪,清晨时分,湖面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水雾,阳光透过水雾洒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岸边的香樟树叶片大半染上了金黄,风一吹,树叶便像蝴蝶般飘落,铺满了整条青石步道,踩上去软软的,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园子里的桂花树已进入盛花期,满树的金色花苞绽放开来,甜香弥漫在整个园区,工作人员路过时,总会摘下几朵别在衣襟上,让香气伴随自己一整天的工作。

陈守义站在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中捧着《2045全球生态治理收官期终极总结报告(北美洲极地生态专项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非洲刚果盆地热带雨林、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大洋洲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等区域已用深绿色标注“全域收官”,连此前生态最脆弱的亚洲青藏高原三江源,也彻底稳住了生态复苏态势,唯独北美洲的格陵兰岛冰盖区域,被醒目的亮蓝色警报覆盖,像一块正在融化的巨大冰块,警报区域内还标注着跳动的“水滴”与“温度计上升”图标,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格陵兰岛冰盖消融加剧,西南部、东南部、北部沿海区域冰盖消融面积达386.2万平方公里,海平面上升引发沿海低洼地带淹没危机,290种依赖极地生态的生物濒临灭绝,因纽特族‘冰原-渔猎共生’生计崩溃,极地生态链断裂与全球海平面上升问题激化,生态系统已达‘不可逆危险阈值’”。

“陈叔!北美洲格陵兰岛冰盖生态紧急报告!”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淡绿色的工装外套上沾着几片金黄的香樟落叶,衣襟上别着两朵桂花,脸颊因奔跑泛着红晕,双手紧紧攥着平板,指节微微发白,屏幕上的卫星影像正以每小时一帧的速度动态播放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变化。他不等站稳,就急忙将平板递到陈守义面前,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焦急:“您看,这是格陵兰岛西南部的冰盖核心区——去年一年,这里有128.7万平方公里的冰盖彻底消融,您仔细看这个高分辨率影像,原本连绵不绝的白色冰盖变成了裸露的黑色岩石,地面上布满了因冰川融化形成的融水湖,湖水呈现出诡异的蓝绿色,湖底沉淀着大量从冰盖中携带的矿物质;每到夏季,融水湖的水量剧增,形成汹涌的融水径流,冲刷着周边的岩石,将大量泥沙带入大西洋,卫星监测显示,格陵兰岛周边海域的泥沙含量较去年上升了420%,海水透明度下降85%,很多海洋生物因缺氧和泥沙覆盖死亡;更严重的是,冰盖消融导致地面沉降,西南部沿海的伊卢利萨特镇每年下沉0.9米,已有30%的房屋因地基沉降出现裂缝,部分房屋甚至倾斜倒塌。”

小满点开实地拍摄的视频文件,画面瞬间切换到冰盖现场:“您再看这个视频,是格陵兰岛环境部门上周拍摄的——因纽特族猎人卡克穿着厚重的海豹皮大衣,在消融后的冰原上艰难行走,他的雪地靴陷进松软的冰融层里,每走一步都要耗费极大的力气,眼神里满是绝望;卡克时不时停下脚步,用冰镐敲击地面,原本坚硬的冰面现在一敲就碎,他对着镜头用因纽特语比划着,翻译字幕显示:‘十年前,我们在冰原上驾驶狗拉雪橇,一天能行驶50公里,轻松捕获海豹、海象,足够部落十几个人吃一周;现在冰盖没了,狗拉雪橇根本无法行驶,我今天在冰原上走了八个小时,连一只海豹的影子都没看到,部落里的老人已经四天没吃到肉了,只能靠煮融化的冰水解饿。’当地的因纽特族长老奥尔森拿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照片上是十年前因纽特族在冰盖下举行渔猎仪式的场景,他对着镜头缓缓摇头,声音沙哑:‘这是我们部落的‘冰原渔猎图’,记录着200多种极地动物的习性和渔猎方法,现在照片里的很多动物已经看不到了;已有500多户因纽特家庭被迫离开世代居住的冰原,搬到格陵兰岛首府努克的郊区,那里的房子是用简易板材搭建的,冬季室内温度低至-15c,很多孩子因为寒冷和营养不良患上肺炎,去年有42个孩子没能熬过冬季。’”

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画面切换到格陵兰岛东南部的冰盖边缘区,小满的语气愈发沉重:“这里的情况比西南部更严重,除了冰盖消融,去年冬季的极端高温导致冰盖冻结期缩短了68天,原本每年10月就开始冻结的冰盖,去年12月才开始局部冻结,而且冻结厚度从往年的3.5米降到1.2米,根本无法承受人类和交通工具的重量;东南部的阿米苏克湾,曾经是格陵兰岛最大的海冰渔场,每年冬季有超过80万只海豹、海象在这里聚集,现在海冰面积比十年前减少了96%,冬季也只有零星的浮冰,去年冬季有3600多只海豹、海象因缺乏海冰栖息和繁殖,掉进冰冷的海水里冻死,因纽特族猎人在海边发现了大量动物尸体,很多尸体已经被海浪冲得残缺不全;还有因纽特族的‘冰原祭祀’传统,他们每年冬季都会在冰盖中央的‘冰灵石’前举行祭祀仪式,‘冰灵石’是一块形成于1万年前的巨大冰块,上面刻着因纽特族的图腾,被族人视为冰原的守护神,现在‘冰灵石’因冰盖消融彻底融化,祭祀仪式也只能停办,部落里的萨满伊娃跪在曾经是‘冰灵石’的地方,双手捧着冰冷的海水,声音哽咽:‘我们再也听不到冰盖断裂时的轰鸣声和海豹的叫声了,夜晚只有寒风在空旷的冰原上呼啸,像冰原在向我们哭诉。’”

再往下,画面跳转到格陵兰岛北部沿海的极地苔原区,小满调出生物监测数据,眉头拧成一团:“这里的冰盖消融直接导致了极地生态链断裂危机——格陵兰岛北部是极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有‘北极生态宝库’之称,去年因冰盖消融,北部沿海的北极熊数量减少97%,从5.8万只降到1740只,我们在极地安装的红外相机,上个月只拍到了19只北极熊,其中14只是幼熊,而且都瘦得皮包骨头,身上的毛发因营养不良失去了光泽;北极狐减少95%,从4.2万只降到2100只,以前在苔原上经常能看到北极狐追逐旅鼠的身影,现在要走五天才能偶尔发现一只北极狐的脚印;格陵兰鲸减少93%,从3.6万头降到2520头,格陵兰岛环境部门的科考船在北部海域巡航时,发现格陵兰鲸的尸体上有很多螺旋桨的划痕,显然是被货轮撞击导致死亡。”

“格陵兰岛北部的迪斯科湾,是极地鸟类的重要栖息地,这里原本生活着超过300种鸟类,包括北极燕鸥、厚嘴海鸦等珍稀物种,”小满点开水鸟监测报告,屏幕上的各项指标都标着红色,“去年因冰盖消融导致海水温度上升,鱼类迁徙到更北的海域,鸟类因缺乏食物,北极燕鸥数量减少98%,从2.5万只降到500只,厚嘴海鸦减少96%,从1.8万只降到720只;2.3万因纽特族渔民因失去渔猎来源,只能靠政府发放的救济粮度日,当地的因纽特族渔民帕鲁对着镜头展示他的渔猎工具,鱼叉的尖端已经生锈,海豹皮船也因长期不用开裂,他说:‘以前我的鱼叉每次下海都能捕获海豹,海豹皮船能在海冰上自由行驶;现在救济粮每天只有200克面包和一杯淡水,根本不够吃,我儿子因为长期营养不良,身高比同龄孩子矮了15厘米,还得了严重的贫血。’部落的渔猎文化也面临断裂,年轻人只能去努克的工厂打工,工厂里的工作环境恶劣,每天要工作18个小时,车间里的温度低至-8c,工资却只有当地最低薪资标准的四分之一,很多年轻人因过度劳累和寒冷患上关节炎、冻伤,去年有28个年轻人因为疾病去世,最小的才16岁。”

最后,画面停在格陵兰岛西南部与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交界的沿海地带,小满调出灾害与跨境危机记录,语气里满是担忧:“这里的冰盖消融引发了连锁灾害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危机——去年夏季发生了16次大规模冰盖崩裂,最大的一次冰盖崩裂面积达2860平方公里,崩裂的冰块形成巨大的冰山,顺着洋流漂流,撞击到加拿大沿海的冰层,引发了8级海底地震,导致格陵兰岛西南部和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的23个沿海村庄被海啸淹没,格陵兰岛的西西缪特镇有80%的区域被海水覆盖,居民被迫乘坐直升机撤离,救援人员在废墟中发现了127具遇难者遗体;全球海平面因格陵兰岛冰盖消融上升了0.8米,沿海国家的低洼地带受到严重威胁,马尔代夫、图瓦卢等岛国已有30%的国土被淹没,格陵兰岛周边的丹麦、挪威、冰岛等国也有大量沿海城市面临淹没风险;更严重的是,冰盖消融释放了冰盖中封存的古老病毒,去年在格陵兰岛北部的冰芯样本中检测出12种未知病毒,其中3种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已有18名科考人员因感染病毒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格陵兰岛的因纽特族,他们掌握着‘冰原生存’和‘极地渔猎’的传统方法,”小满调出因纽特族传统技艺的视频,“比如西南部的因纽特族会在冰盖边缘建造‘冰屋’,利用冰的隔热性保持室内温度,冬季室内温度能达到15c以上;北部的因纽特族会通过观察北极星的位置和海水的流向判断渔猎地点,精准找到海豹、海象的栖息地;现在冰盖消融,冰屋无法建造,渔猎地点也彻底改变,传统方法无法奏效,去年有37名因纽特族猎人在冰原上寻找渔猎地点时,因冰面突然断裂掉进海里,至今没有找到尸体;22人因感染古老病毒无法治疗,当地医院缺乏病毒检测设备和治疗药物,只能用抗生素暂时缓解症状,其中6人因病情恶化去世。”

陈守义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每一个画面都像一把锋利的刀,在他的心上划下深深的痕迹。他点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北极办公室发来的实时数据文档,文档里的图表不断刷新,一行行冰冷的数字映入眼帘,像一片片正在融化的冰屑:过去一年,格陵兰岛冰盖消融速度较往年加快420%,是近百年以来最快的;冰盖消融面积达38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日本的面积,其中西南部减少128.7万平方公里,东南部减少102.5万平方公里,北部减少98.3万平方公里,其他区域减少56.7万平方公里;冰盖厚度平均下降2.8米,西南部部分区域的冰盖已完全消失,露出个沿海国家,其中马尔代夫、图瓦卢、瑙鲁等岛国面临“灭国风险”,格陵兰岛周边海域的海平面上升速度达每年0.9米,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

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数据更是触目惊心:290种极地生物濒临灭绝,其中北极熊数量减少97%,目前仅存不足2000只,且幼熊存活率不足8%;北极狐减少95%,现存的2100只中,有45%患有营养不良和皮肤病;格陵兰鲸减少93%,仅存的2520头中,有60%身上有外伤或疾病;北极燕鸥、厚嘴海鸦等珍稀鸟类减少96%以上,北极燕鸥现存不足800只,已被列为“极危物种”;极地苔原上的苔藓、地衣等植物减少99%,比十年前减少了99.8%,苔藓的覆盖面积从每公顷85%降到每公顷1.2%,面临灭绝风险;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大幅下降,格陵兰岛周边海域的磷虾数量减少98%,鳕鱼、三文鱼等鱼类减少95%,导致以这些生物为食的海鸟和海洋哺乳动物失去食物来源。

因纽特族的生计数据同样令人揪心:格陵兰岛5.8万因纽特族中,已有5.2万人因生态退化失去生计,占总人口的89.7%;3.8万人被迫迁往城市,主要集中在努克、西西缪特、伊卢利萨特等城市,这些移民大多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屋里,缺乏基本的供暖和卫生设施;因纽特族人均收入下降98%,从十年前的每年3.2万美元降到现在的每年640美元,贫困率上升至97%,有85%的因纽特族家庭无法保证每日三餐,52%的儿童患有严重营养不良,体重比同龄儿童的正常标准低25%以上;因纽特族的传统语言和文化也面临消失,已有8种因纽特族方言因部落迁移而失传,剩下的12种方言中,有10种只有老人会说,年轻人大多使用丹麦语或英语,部落的传统渔猎歌谣、冰雕技艺也逐渐被遗忘。

极地生态链断裂危机的数据更是严峻:格陵兰岛极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苔藓、地衣)生物量减少99%,从十年前的每公顷6.8吨降到现在的每公顷0.07吨;初级消费者(旅鼠、北极兔)数量减少98%,次级消费者(北极狐、雪鸮)数量减少97%,顶级消费者(北极熊、格陵兰鲸)数量减少96%,分解者(极地微生物)活性下降95%,导致极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彻底停滞;格陵兰岛周边海域的渔业产量减少97%,从十年前的每年85万吨降到现在的每年2.55万吨,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蛋白质需求;冰盖的反射率下降92%,从十年前的85%降到现在的6.8%,导致极地吸收的太阳辐射大幅增加,进一步加剧冰盖消融和全球气候变暖;去年因极地生态链断裂,格陵兰岛的经济损失达420亿美元,其中渔猎产业损失380亿美元,旅游业损失35亿美元,其他产业损失5亿美元。

全球海平面上升与病毒释放问题的数据同样令人担忧:格陵兰岛冰盖消融导致全球海平面年均上升0.35米,预计到205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3.2米,届时将有12亿人面临沿海淹没风险,1.8亿人被迫迁移;冰盖消融释放的古老病毒已在格陵兰岛周边海域检测出38种,其中15种具有潜在的人类传染性,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去年有320名科考人员、因纽特族居民和沿海居民因接触受病毒污染的海水或冰雪感染,其中48人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病毒还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格陵兰岛周边海域已有18.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出现鱼类、贝类大量死亡现象,海水呈现出异常的暗红色,被当地居民称为“死亡之海”。

“当地政府和相关国家的生态治理措施,到底有没有效果?”陈守义抬起头,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秋景——眼前的金黄落叶、桂花飘香,与屏幕里的“裸露基岩”“融化冰盖”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心里格外沉重,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平板电脑,指节泛白。

小满叹了口气,调出格陵兰自治政府、丹麦政府以及北极理事会成员国的联合报告,语气里满是无奈:“效果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格陵兰自治政府尝试在冰盖边缘搭建‘人工冰障’,用特殊的保温材料和制冷设备建造了120公里长的冰障,试图阻止冰盖消融,这些冰障的建造花费了6.8亿美元,耗时18个月;可因夏季极端高温,冰障在建成后不到3个月就融化了45%,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