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亮出反对汉语拼音推广的,是一批浸淫国学多年、以守护传统文化道统自居的老派文人学士。
这些老家伙利用自身在学术界的声望和尚存的一些旧有刊物作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白夹杂的文章,批判汉语拼音。
一位曾在前朝取得过功名,在古文字研究领域颇有名望的老先生,在国学丛刊中撰文。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也。汉字形音义一体,结构精微,蕴含天地人之道。
今贸然引入西洋字母为之注音,譬犹以夷变夏,毁我衣冠文物之根基。
此风一开,恐后代子孙只知‘a、o、e’,不复识‘之乎者也’之妙谛,五千载文明传承危矣。”
这些老家伙的忧虑,集中于文化认同和传统的延续。担心拉丁字母的入侵,会稀释汉字的独特文化内涵,导致文化血脉的断裂。
看了这样的报道,林叶一点也不生气,因为这些文人是真的为传统文化而奔走呼号。没有多少私心。
几十年以后这些西洋文,确实入侵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只能说证明这些老先生还是很有眼光的。
但是这些老人提出问题的时间不对,现在我国遍地文盲,只有用最快速的方法普及文字,才能让我国迅速的进步。
紧接着另一种更为隐晦的声音出现了。
发出这些声音的并非不了解拼音实用性的腐儒,其中不少人甚至是有过留洋经历的新派文人。
他们内心深处将掌握复杂的书面语言,尤其是古典诗词的能力,视为区别于普通大众,维系自身文化地位的堡垒。
一位以杂文犀利著称,常在沪上报纸发表评论的作家,用看似客观的笔调写道。
“普及教育,提高民众文化水平,自是建设新社会之要义。
然,文化之事,需讲究层次与积淀。若仅求速成,使略识拼音者便可借助字典粗通文墨,则精深学问之价值何以体现?
文化之雅俗界限何以维系?长此以往,恐‘文化’二字亦将流于浅薄,斯文扫地矣。”
把他的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文化也需要分三六九等,老百姓学那么多没用,也不配说文化二字。
一时之间,全国发行量较大的报纸副刊和学术板块成了论战的主要战场。
批评质疑声不断,甚至嘲讽拼音方案的文章时有出现,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舆论。
这些声音通过知识界的圈子扩散,也给一些基层推广工作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面对这些质疑,支持改革的一方迅速组织起有力的回应。
这些人主要由现代语言学家、投身教育实践的工作者和来自基层的扫盲干部组成。
语言学界的回应最为系统,多名知名的语言学家联合撰文,从学理上驳斥文化断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