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首长的礼物(2 / 2)

“文字的本质功能是记录语言,传播思想。为汉字注音,古代有之,从直音,反切到现代的各种注音符号,皆为学习之辅助工具。

今日之汉语拼音不过是在前人基础上,选用了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制定科学规范的标音体系。

其目的在于帮助初学者更快的掌握汉字读音,何来悔根基之说?恰恰相反,汉语拼音是打开传统文化宝藏的一把便捷钥匙,能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登堂入室,领略文化之精华所在。”

这些教育实践者们用铁一般的事实说话,他们纷纷在报刊上列举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数据。

“鲁省某县扫盲班采用拼音教学后,学员平均识字速度提升三倍。某工厂夜校,以往学员结业率率不足五成,引入汉语拼音后结业率高达八成以上。

效率提升,文盲率下降,此乃利国利民之事。难道为了维护某些人虚无缥缈的文化尊严,就要致亿万民众于睁眼瞎的境地吗?”

至于林叶这样的基层扫盲工作人员,是没有在全国性报纸发声的机会,但他们的工作成效本身就是最响亮的回答。

交道口妇女扫盲板晋级班的学员们,如今已经是人手一本新出版的新华字典。

通过新华字典,她们甚至开始尝试阅读妇女杂志上的文章和其他报纸上的新闻了。

有的学员拿着字典能磕磕绊绊地念出儿子小学课本上的文章,有的学员甚至开始尝试用拼音辅助,给远方的亲戚写简单的家信。

这些发生在普通民众身上的变化,通过口耳相传和内部简报,比任何理论文章都更有说服力。

这场波及全国知识界的论战从初夏持续到深秋,成为了53年文化领域的一道线景观。

报纸上的文章你来我往,观点激烈交锋。然而历史终究是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随着拼音教学在更大范围内的铺开,其显著的成效被越来越多的人见证,支持者的阵营日益壮大,声音也越来越有主底气。

更重要的是高层推动文字改革,加速国家扫盲的决心坚定。教育部甚至连续下发红头文件,明确将汉语拼音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入门和扫盲工作的核心工具。

特别是新版全国字典的发行,每一个字后都清晰地标注了拼音,这为拼音方案的权威性和普及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汉语拼音的深入推广,林叶扫盲班的教学内容也随之丰富和深化。

在妇联的扫盲班上,学习查字典成了一门必修课。

很多妇女同志们发现掌握拼音,即使遇到再生僻的字也能把它从字典里找出来,读懂他的音和意。

报刊上的论战逐渐明朗,那些文化贵族在时代强音面前,显得越来越苍白无力,日渐被边缘化。最终支持汉语拼音改革的一方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硝烟渐渐散去,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一辆挂着内部牌照的黑色轿车,悄然停在了交道口街道办的门口。

一位身着中山装的工作人下车,经人指引找到了正在核对扫描版结业名单的林叶。

“林叶同志您好,受首长委托,给您送来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