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突然下起了一场急雨,这雨下的也不是时候,瘟疫的病毒一旦进入雨水中,老百姓又要遭殃了。
而在秋彩坊,陶喜田早已经发现了藏在暗地里的人,他们肯定是有人派来监视儿子陶清珂,苏静还是有些按捺不住,决定有些做贼心虚,这一点,陶喜田早就发掘了,对苏静说:“你最好能安稳一点,不能出现一丝慌张的样子。不然,被暗地里的人发现了,我们都吃不了兜着走。”
苏静自然是听话,可她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遇到这么大的事情,哪能装作没事呢?
张庆生活的却非常的自在,他没事就躺在摇椅上,看书籍,也不外出。做生意的人,有独特的看书习惯。就是喜欢看一些与现实情况比较接近的书籍。这次瘟疫的突然袭来,张庆就开始专攻各朝各代遇到瘟疫的现状。他边读边思考,这汉朝真有点意思,尤其是这王莽。
西汉末年,汉武帝开创的盛世走向衰落,瘟疫与战争、饥荒等灾异频发,出现王莽篡汉之乱,最终由东汉统一华夏,走向汉朝的中兴。
汉武盛世后,自汉元帝以下,历代皇帝或优柔仁弱,或耽于癖好,或短祚夭寿,出现宦官、外戚先后专擅朝政,导致纲纪紊乱、吏治败落的乱象。西汉从辉煌强大走向衰落,加上王莽篡汉,迅速走向败亡。
西汉末世,接连出现战争、刑狱、饥荒以及大瘟疫的爆发,王朝败相显露。王莽趁机代汉而起,却也因倒行逆施,招致两次大瘟疫以及更多的天灾人祸。他所建立的政权,成了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而他自身,也难逃身败名裂的下场。
王莽生于权倾朝野的外戚世家,父亲早逝,姑姑是汉元帝的皇后、汉成帝的生母王政君,家族中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王莽聪明勤奋,通儒学,最大的特点却是“伪”。他常常做一些表面上利国利民、高风亮节的事情,但本质上是矫情自饰,谋求好的名声。
当族人竞相豪奢的时候,王莽反其道而行之,做出简朴勤奋、恭谨端正的样子,并广结名流贤士。他的伯父、大司马王凤病重时,他就衣不解带地照料;王凤临终时,就把王莽托付给太后王政君,助他步入前途。
做官后的王莽,越发节俭清廉,礼贤下士,常常拿自己的俸禄接济他人。他的夫人因为穿着简陋,被人误以为是奴仆;他的侄子幼年丧父,王莽就亲自安排他跟着博士读书,博得其老师和同学的赞扬。这样沽名钓誉的事例还有很多,《汉书》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王莽一心求名,还是那种“擅长矫揉造作却能坦然而不知羞愧的人”。
由于西汉国运衰颓,王莽表现出的德行,很快赢得朝野内外的好感。汉成帝以他为贤,朝野名流亦颇多称赞。王莽因而一路平步青云,不到四十岁就当上大司马。元寿二年,汉哀帝去世,九岁的汉平帝即位,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改元元始。王莽任辅政大臣,大权在握。
这时他的野心逐渐显露,拔擢附顺者,诛灭忤恨者,很快网罗一批心腹官员。这些人极尽阿谀吹嘘之能事,为王莽求封赏,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进一步美化王莽的名声。王莽一方面排挤政敌,一方面继续“演戏”。他获封“安汉公”时,坚持辞去一切加封的土地、民户和俸禄,请求封赏宗室诸王、各级官吏以及平民百姓,赢得更多人心。
王莽还极力讨好太皇太后。比如他提议加封王政君的三位姐妹;他知道王政君不喜住在深宫,就经常举办外出巡狩的活动;甚至王政君的侍女得病,王莽也会亲自问候。
在他摄政的第三年,即元始二年,各郡国突然出现大旱、蝗灾和疫病。青州灾情尤甚,百姓衣食无着,四处流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