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礼这句话明显也包含了在场的所有年轻学子,听了这句话,几人竟一时难掩内心激动,朱芝最先起身道,拱手道:“定不负圣人孝诲,不负先生所望。”
“至于银两是否够,将手上现在的继续放发,不够的再来想办法。”沈庭蔚继续补充道。
杨荣礼甚是满意的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这方法我会记录下来,刊登到书刊之上,或许能给其他县的救灾带来一些启发。”
女子书刊仅此一家,传播速度十分之快,杨荣礼正在筛选前来想到加盟分号的人选,除了临县周边,甚至已有府城的人过来申请。
几人正商议着,成东酒楼的东家进来了,他也是听说刘父和肖父请了书刊掌柜的父亲,且与霍大人和沈公子拼了房。
除了霍怀,其他人都是第一次见到这酒楼的东家。
成东酒楼的东家姓陈,如今已是五十多岁,这酒楼在他手上运作了快近三十年才成为石平县最好的酒楼,商业嗅觉和经验都是实打实磨练出来的。
他先走到霍怀面前施了一礼,“草民见过霍大人,本想等大家饭后过来再打扰,但实在忍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就想走来看看诸位吃得怎么样了,不想在门外便听到了到了沈公子等人的这番慷慨而精妙的济世言论。
再也忍不住想进来,贡献一番自己的力量。”
对于自动上门捐助善款的,霍怀自然没有拒绝之理,“既是如此,我先代石平县的百姓谢谢东家,事后也与刘老爷与肖老爷同等待遇,让杨先生安排人将您的善举登在书刊上。”
陈东家虽然与刘父肖父是同样的目的,但脸皮却是薄些,客套道:“应当的,陈某如今在石平县有今天的成就也是托了石平县老百姓的福。”
随后又豪气的说道:“陈某愿捐助白银一千两,助霍大人救灾一臂之力。”
说完之后又看了看杨荣礼那桌,“不知陈某是否有幸能与杨先生还有刘老爷与肖老爷搭个桌喝上一杯。”
杨荣礼起身,做了个请个手势,“自然!”
这顿酒饭吃得十分和谐,饭后,沈庭蔚果真为成东酒楼提了一福字。
其他几人也各自回家。
霍怀坐上马车亲自送杨荣礼与沈庭蔚回家,赶车的是王志。
车厢内,霍怀有一些感慨,“没想到一顿饭便募得了两千六百两银子,即便在京城也没有这般容易的,我真是佩服你沈兄,我虽然年纪不大,但托了霍家祖上的福,很早便在大理寺任职,还从末见有人将各怀心思的人拧成一股绳朝一个方向使劲。
杨荣礼点了点头,也看了一眼霍怀,“若朝中为官者都如你们两个这般,我大都朝不怕不强,我大都朝的百姓也不怕不富。”
受到如此夸奖,沈庭蔚仍就十分淡然,随后说道:“若是没有月乔出主意办这个书刊,还有杨先生的承办,我怕是有再多主意,也很难有这样的效果。”
他还想说他交给霍怀的那四千两银子,和那些面都是月乔提供的,但终究没提,他在这件事上终究藏了点私心,他怕她太好了,遭人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