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寅初,黄先生就已经洗漱完。吃了些点心,换上干净的衣服,被张大人带着,坐着马车向皇宫去。由于张家住的离皇城很近,他们寅中就到了宫门不远处,旁边已经停了不少马车。张大人下了马车,带着黄先生朝宫门口走去。
黄先生放眼看去,已经有不少人在到宫门口等着了。人们排成了两队,张大人带着黄先生排在了左边的队伍。他们等候的时间,又有人陆续到来,张大人排在了队伍的第三个。等到寅时末,楼上敲起了鼓。黄先生数着,三通鼓后,开了两门,官军旗校先进入摆列依仗。随后,列好队伍的文武官员由左,右掖门进入。过了一会儿,响起了一阵鞭声,官员们依次过了桥,黄先生猜想,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金水桥,到了一道门前,黄先生想着,这应该就是张大人告诉自己的奉天门了。张大人所在队伍站在左边,另一边站在右边,在御道两侧面对面站着等候。
奉天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谓之“金台”。丹陛左右钟鼓司设乐,殿陛门楯间都站着身穿明铁甲胄的将军;御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后各自站有握着刀剑的校尉。
一阵乐起,皇帝来到门前,锦衣卫力士张着五伞盖、四团扇,联翩自东西升立座后左右;内使二人,一人拿着伞盖,立于座旁,另一人拿着两个扇子,站立在座后正中。等皇上到后,执伞、扇力士移到金水桥南夹立,只留座上之伞及二扇。
皇帝坐到御座上后,此时又响起了鞭声,有人高唱“入班”,左右两班走进御道,黄先生则留在了外面。不一会儿,里面响起了高呼万岁的声音。
黄先生在外面等了没多久,就有太监请他进去。黄先生战战兢兢进去,头也不敢抬,照张大人事先教好的跪拜在地,嘴里说着“草民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一个威严的声音说道。
黄先生从地上爬了起来,半弯着腰站在那里。
“听说红薯种子是你带到海西去的?”黄先生听御座上的皇帝问道。
“是小民侥幸带回来的。”黄先生恭恭敬敬地答道。没办法,谢公子不欲人知道是镇国公府带回来的,只好由他出面了。
“也是你种出来的?”高座上又问道。
“是小民和东济县里一同商量着种出来的。”黄先生身上冒出了汗。县令太太不让人提她,还是要自己认下这份功劳了。
“你带回来多少种子?种了多少地?产量如何?”高座上的皇帝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
这些问题黄先生耳熟能详,有条不紊地回答道:“小民只带回十斤种子……”
“十斤种子能种多少地?”御座上的皇帝似有些意外,打断黄先生的话问道。
“种了一分地。”
盛昶帝有些急切地问道:“一分地收获多少红薯?”
“有五六百斤。”黄先生老实答道。
“你们送来京城的不止五六百斤吧?”赵次辅插话问道。
“小民还没说完,这一分地是去年秋季种的,送来的是今年春季又种的。”黄先生说道。
赵次辅厉声喝道:“大胆,有这等新奇种子,不想着先上交朝廷,去年秋季就种出了红薯,不先进贡到京城,却拖到这个时候才送来是何道理?”
黄先生扑通一声跪到了地上:“皇上恕罪,听小民解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