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苦难(2 / 2)

李子卿无法彻底的理解共情这些百姓,正如这些百姓没办法看到头上的那些官员乃至太后的心思一样。

官员中有穷苦出身的人,不会不知道下层民众们遭受的苦难,在一个道的范围内发生了巨大的旱灾,情况严重到了什么地步,他们心里不可能没底。

那么再延伸一下,对于这里的情况...太后心里多半是有数的。

但她也许会认为:河南道应该确实有灾情,但不会这么严重,于是其他人包括李子卿和知道这件事的旁观者们就会在心里开始谴责,认为太后是不知民间疾苦。

但其实在梦里的是后者。

因为摆在那些官员和太后面前的,有更多的,比这个旱灾还严重的混沌不清需要他们理清楚处理妥当以致不犯历史错误的重大问题。

例如,在河南道饿死几十万人不会影响历史,但西北吐蕃人跨过防线就有可能影响历史,而偏偏这两件事情是不能一同处理的,因为朝廷没钱了。

这时的官员和太后,就不是一个乡巴佬,不是一个穷苦出身的人,而是领袖,站在领袖的位置上,就应该知道轻重缓急,无论是已经开始对大唐展露獠牙的吐蕃,还是在北方蠢蠢欲动的突厥,甚至于东北的鲜卑和遥远的西域,还有大唐的经济政治情况,这些都要比这几十万人的性命重要得多。

所以他们心里清楚有旱灾,但仍然要说:可能有旱灾,但不会那么严重。

所以大概会有人觉得没必要骂太后和官员,李子卿也没必要愤怒压抑,因为这些事情...是没办法的事情。

唯一还能值得愤怒的,大概就是在大面积受灾和饿死人的情况下,朝廷还在向河南道正常征税。

当来到受灾的地方,李子卿终于是想明白了,为什么朝廷里会有官员在说地方谎报灾情,为什么原武里面的那些官员依然在享受生活貌似在施政,任由百姓们受苦受灾难民们流离失所死在城门外面。

他们不傻,他们甚至比大多数人都聪明,他们自认为认清了现实并且选择了一条相对更稳妥的路,他们不是刽子手,这些人的性命不是经由他们的手毁灭的。

这实际上等于朝廷又拿了一把刀子,与灾害为伍,在直接宰杀那些像牲口一样,只想活下去的灾民。于是死的就这么死了,没死的发生了大面积的逃荒,在已经全力驱赶的情况下,原武的北边还囤积了如此之多的难民,那么在还没有被完全封锁的另外几条官道上,又会是怎么样的光景?

历史真的是不宽容的,有些史书上写的寥寥几笔,原来竟然是这样的人间惨剧。

“你为什么要挖坑?”

“小人有个老乡,刚刚冻死了,小人打算把他埋掉,”张三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也有可能是饿死的。”

李子卿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