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灾情(1 / 2)

“根据锦衣卫们的民间走访,一入春就没下过雨,麦收不足三成,有的地块颗粒无收,秧苗下种后,成活不多,活的也长尺把高,结不成籽。仅就灾情来说,临黄河与伏牛山地带为最重,洪河汝河及洛河流域次之,唐河淮河流域又次之。”

萧平没有拿什么资料,只是用平静的声音开始叙述河南道的灾情。

“入夏以来,全道已经六月不雨,秋交的时候下了一场,但入秋后又没了,大旱...成灾。”

“唯一受灾较轻的河南道西,豫西一带秋收之荞麦尚有希望,将收之际竟一场大霜,麦粒未能灌浆,全体冻死。八九月临河各县黄水溢堤,汪洋泛滥,大旱之后复遭水淹,灾情更重,河南道就这么变成了人间地狱。”

“大旱之后,又起蝗虫,民间称为飞蚂蚱,地里仅存的庄稼被吃完了,百姓们求神拜佛设香坛,络绎不绝前去烧香祈愿,求雨消灾,但事实就是...灾情到现在还没结束。”

没有人去问为什么百姓们没有存粮这种蠢话,顾怀是从来没种过粮食,但好歹见过岷山百姓们的生活,而李子卿就更透彻了,她知道这个时代是个什么德性。

大旱?该交的粮,该纳的税,一点也不能少。

税率是按正常年景定的,也就是说今年的大旱,根本没有让百姓们免于交税,而是要在颗粒无收并且没有粮食可以吃的情况下,还要硬着头皮把税粮交上。

官吏们是个什么德性,当初真实历史上的唐代诗歌就写了不少,李子卿不用去想,就能知道河南道是个什么惨状。

不对,是那些百姓是个什么惨状。

她闭上眼睛,有些不忍。

几十万人...现在的大唐才多少人?这个时代不比后世,人口没有爆发,河南道全境加起来也就不到一千万人,就这么轻轻巧巧死了几十万,而且接下来很有可能更多百姓会失去生命...

李子卿睁开眼睛:“有没有整理好的文书?本宫要看。”

萧平却没有动,神情是冷漠和悲痛掺和在一起的复杂表情:“殿下想知道什么?”

“朝廷具体赈灾赈了些什么东西?”

“朝廷赈灾到得还算早,年中的时候,赈灾的消息就到了河南道,百姓们欢欣鼓舞,歌功颂德,不过当粥铺开起来的时候,他们就都绝望了。”

萧平沉默了一下:“一个正常人,一日三餐,若是用灾民只想活下去的标准来算,一天喝两碗稀粥,找些野草也就能凑合,但朝廷的粥铺,每日只施粥一人一碗,而且那粥...是掺了沙子,清亮如水的。”

“朝廷的赈灾旨意,是拨了七十万石粮食,加上三十万两银子控制粮价,更是调拨了附近未受灾两道的府仓存粮,加起来也快一百万石粮食了,但在下汇集了锦衣卫查探到的消息,估算了一下,大概只有...二十到三十万石。”

缩水了三倍。

李子卿的瞳孔微微一缩,哪怕是在京城查了那么多贪官,认为自己有了心理准备,还是被这个数字惊到了。

朝廷拨款,到了地方就缩水三倍,还要遇上陈国公李县侯这种极品货色往里面掺沙子,割一半出来卖,河南道数百万受灾百姓,是怎么...活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