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2 / 2)

钱良一拍惊堂木,朗声道:“本官奉皇命彻查宫中玉镯失窃一案,如今人证物证俱全,真相大白。堂下之人听判:

宫女冯柳絮,私盗宫中财物,与侍卫私相授受,虽身死,亦不能免罚。本官判其母冯李氏、其弟冯蒙,发配北疆,己身及子嗣终身不得返回中原;

小贩周三虽未偷盗,但明知玉镯乃宫中之物,依然知法犯法,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本官判其发配南疆,终身不得返回中原;

丽妃娘娘无辜受冤,如今沉冤得雪,即日可返回储秀宫;

荣宝斋、王记钱庄及程家当铺掌柜被无辜牵连,当堂无罪释放。”

奸人受惩,好人平冤。围观老百姓高呼“青天大老爷”,自此,丽妃一案尘埃落定。

当然,以上只是民间老百姓们眼中的版本。

宫中,齐嘉特许丽妃在储秀宫会亲,向清欢也趁机传旨召见了向夫人。

诚然丽妃受了委屈,可向夫人也被“无辜”波及,给女儿精心准备的“嫁妆”还沦为了赃物,皇后召见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长秋宫里,向清欢和母亲亲亲热热地坐在一处。

“阿娘,宗人府放人了吗?他们没受什么委屈吧。若是伤着了,清儿可要给舅舅赔不是了。”

“没有,你舅舅早就派人把他们都接走了。钱良大概猜到了什么,对他们都十分礼遇。你不用担心。”向夫人笑着拍拍女儿的手,让她安心。

也难为钱大人了,在打听不到三位掌柜真正底细的情况下,还能猜到他们与向家有关系。只是,任他再怎么聪明也猜不到,此三人可不是向家的人,而是王家的人。

向夫人闺名王君影,其父正是大齐有名的鸿儒——王通。王大儒作为仁宗的近臣,曾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后封贞定公,镇守太原。

贞定公才华横溢,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时有“王通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美誉。

当年左相年少英才,被王大儒一眼看中,将嫡女嫁与他为妻。英雄惜英雄,当时也是一段美谈。

如今,王大儒年迈,向夫人一母同胞的亲哥哥王璋承了爵位,依然镇守太原。其他子嗣各奔前程,有的便来了邺城。骠骑将军王彦,便是其中一位。王彦是向夫人的四弟,众人皆知。

其实向夫人在邺城还有一位胞弟,只是他比较另类,且不为人所知。

他名叫王均,本是王家的庶六子,眼见着哥哥们承爵的承爵,科考的科考,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王大儒洞明世事,也不逼他,随他折腾。

一来二去,他竟跟晋地的商帮扯上了关系。

众所周知,晋地出盐商。王均从盐商中最小的窝商做起,没过几年,就爬上了总商的位置,赚得盆满钵满。

他是天生的商人,赚来的钱没放在府里招人眼,而是悄悄地在京城最热闹的地段买了三条街。除了留下几个商铺让心腹之人经营之外,其他的都转租出去,每年光租子就足够太原祖宅上上下下两年的嚼用了。

左相一直知道这位小舅子的存在,却并不与他来往。

一是王均为了行事方便,更名换姓多年,极少有人知道他的真正身份;二是盐商乃课税大户,左相又分管户部,走得近了难免落人口实,反而不美。

王均自是明白姐夫顾忌,也从不上门。

向夫人倒是经常借着采买的由头带着女儿去拜访舅舅,王均没有女儿,对这位娇娇软软的小外甥女爱得不行,对她是有求必应。

向家世代簪缨,这代又出将入相,向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缺攀附逢迎之人。因此,这么多年以来,他们见面即便偶尔被人撞见,那人也只是艳羡王均竟讨得向家嫡女的欢心,不作他想。

那日,向清欢本来修书两封,一封给爹娘,一封给舅舅。结果左相临时起意,决定亲自去见王均,第二封信便没有送出。

不管是荣宝斋的柳掌柜、当铺的程掌柜还是钱庄的王掌柜,都是王均的心腹。他们表面上各自为政,实际暗地里打探消息、互通有无,将城南一带的生意尽收入囊中。

这一回,王均见姐夫亲自登门,便知情势严峻,干脆派出自己最得力的心腹来成事。

向夫人想起那日的情景,不由笑出声来。

向清欢很是好奇:“什么那么有趣,竟惹得阿娘发笑?”

“你可还记得荣宝斋的柳叔叔?”

“记得呀,舅舅很喜欢他,很多事情都要差他去办。我听说此事他也有参与,他做了什么如此好笑?”

“倒不是他做了什么,为娘认识他这许多年,才知道他唱戏的本事比那梨园的台柱子都强。你是没瞧见,那天他瘫在地上又哭又嚎的模样,这戏唱得,你阿娘我都分不出真假了。”

“真的么?可惜了,清儿未能亲眼瞧见。不过,他既是舅舅的得力干将,自是与旁人不同的。”向清欢提起舅舅,一副与有荣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