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第 150 章 该让一步的时候就让一……(2 / 2)

张廷玉忙应了下来。

胤禛就低头开始看折子,张廷玉在一边将他看过的折子给整理一下,需要立马发出来的,需要过两天再发的,还有留中不发的,都需得分类好。

若是有胤禛遗漏的,张廷玉也需得挑拣出来放在一边,等胤禛回头再看。

如此一忙碌,等张廷玉出宫的时候,都已经是天黑黑了。

胤禛也是回了坤宁宫,那拉金婵正在哄弘暻,弘暻过了自己住的稀罕劲,就又想回来坤宁宫住,他不光是要回来,还想和额娘一起住。

那哪儿行呢?七岁的大小伙子了。

那拉金婵就说道:“再者,你难道就不怕被哥哥们笑话吗?”

弘暻就有些犹豫,那拉金婵再接再厉:“先生们怕是也要笑话。”

哎呀,弘暻叹气,那算了,还是别和额娘一起睡了,他自己也可以的。

胤禛进来,先揉一把弘暻的脑袋,这才说到:“回头给张家赏赐些东西,寻常的东西即可。”

张廷玉是康熙留给他的,也算是忠心耿耿,对于忠心与他的人,胤禛就总是很体贴的:“听说他媳妇儿前段时间有些咳嗽,宫里不是还有些上好的枇杷膏吗?”

那拉金婵就笑着应道:“好,回头再赏赐些秋月梨,刚进贡过来的,宫里只得了四框子,给太后娘娘那边送去了一筐子。再给张家一筐子,剩下的,就各处分一分。”

胤禛看见桌子上的盘子上摆放着秋月梨,就伸手拿竹签扎了一小块儿,能做贡品的,自然不是寻常的梨,汁水多,甘甜,又脆,吃下去一点儿渣滓没有。

那拉金婵又说起来:“年氏生了一个小公子,这是她的次子,上面有两个姑娘一个公子了,她素来爱重孩子,不如再赏赐年氏一些孩子用的东西?”

因着张家不是满人,所以张家的孩子就只称之为公子姑娘。

这是小事儿,胤禛并不放在心上:“你看着做主就是了,年羹尧……现在倒是比以前老实许多,真打算让他去西北那边,接替十四。”

十四总在京城,西北那边又不能没人,所以让年羹尧过去看看。

那拉金婵点点头:“也好,年羹尧还是有些本事的。再者,年希尧也在陕北。”

年希尧是陕北总督,也是一品大臣。

这一家子其实都是很有些才干的t。

也难怪年羹尧要飞起来呢,这样的亲人,自己又这样的能干,换了那拉金婵,她也觉得自己能横着走。

弘暻就在一边听着,偶尔胤禛也会问问他:“知道年希尧吗?”

弘暻就忙点头:“知道,也是督陶官,上次往宫里送粉色瓷器的那位年大人。”

胤禛笑道:“是,年希尧是才子,当年是以探花的名次考中的,随后又去钦天监呆了一段时间,他算数十分有天赋。你若是想学算数,倒是可以写信给年希尧。”

弘暻笑嘻嘻的应了下来,写信是不着急的,他现在学的算数,上书房的先生们足够教导的。

胤禛又说起来八王的事儿,因着弘暻并不是很清楚八王议政的事儿,所以他说的就详细些,什么时候有的这八王议政,以前这八王是谁,现如今这八王又是谁。

弘暻不明白的,胤禛就给再详细的解释一下。

那拉金婵就催促他们:“也该洗漱了,弘暻明日里还要上学,得早早睡觉,皇上忙了一天,也早些歇着吧。”

她这一催,胤禛才猛然有了几分睡意。没睡意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精神,但这睡意一来,几乎是要立马闭上眼睛了。

但不行,还是要去洗漱,天儿热,不洗漱浑身黏糊糊的,也睡不着。

躺在床上,胤禛倒是比那拉金婵先睡着。

大约是累得很了,睡着之后就开始扯呼噜。

那拉金婵被吵的有些睡不着,干脆就拿着团扇给胤禛扇风,不然床帐里面热,他容易出汗。

理亲王妃又进宫一趟,表示自己做好了去弘晖女子学校上课的准备,于是那拉金婵亲自带着人往女子学校那边走了一趟,将胡嬷嬷等人再给介绍一遍儿。

理亲王妃很有分寸,她是来上课的,并非是来接管学校的。所以,该她做的事儿,她很积极,不该她做的事儿,她是一点儿不沾手的。

弘昱跟着直亲王呢,所以九阿哥这自行车的生意,最后是落到了十五阿哥手里。

九阿哥还是出海去了。

宜太妃没拦住。

胤禩也没拦住。

十阿哥没想拦着,十阿哥想跟着去,但可惜,胤禛没答应。胤禛命十阿哥往蒙古那边去了,他自己是个不爱动弹的,但是蒙古那边又不能不去——康熙在的时候是年年要去的,康熙没了,你朝廷立马就不去了,这是什么意思?要和蒙古断亲的意思吗?

所以,必得要有个有分量的人代替胤禛去才行。

十阿哥的份量不太够,但十阿哥的福晋是蒙古科尔沁出身,两个身份加起来还是够的。

七阿哥那边正进入正轨,胤禛就将十六阿哥给送过去了,既能帮着七阿哥,又能跑跑腿办办事儿,还顺道锻炼一下十六阿哥自己,一举三得。

半个月之后,恩科的结果就出来了。

胤禛录用了二百二十四人。

有十多人是留在翰林院,八十多人被分为县令,还有一百多人,暂且放着候补。

等朝廷哪天发威,再处置了一批官员的时候,就立马有人可用,而不是说这边等着用人呢,那边还得再开科举再录用一次。

那就太耽误事儿了。

现在这些考中的人都在吏部有名单,记录在册,到时候缺人了,直接让当地衙门送了朝廷的任命书过去就可以了。

当然,若是运气不好,朝廷一直不缺人,或者说是缺人了也没想到你,那就实在是没法子了,大约就是命中没有做官的运道。

恩科之后,八王就卷土重来。

胤禛却是一点儿不留情,让十三带着人,将这八王送到康熙陵寝前转了两圈,又将他们暂住的园子让兵马包围起来两天。

到第三天,不用胤禛开口,这些人就主动提出告辞了。

但是,想来容易想走不行,得拿出些诚意来可以走,不然下次你们被人一挑拨又要来京城闹事儿,那岂不是闹心的很吗?所以,需得吃个亏,下次想来,那就多掂量掂量。

这八王多是拿出了银钱来平事儿,皇上新登基嘛,听说国库缺银子,这是他们的一份儿忠心。

等这些老王爷们回到奉天才发现,老巢被端了。

怎么被端的呢?

他们在京城的这段时间,五阿哥带着人,在奉天搜集了一大堆他们的黑料。

什么家里的奴才都敢在外面放高利贷逼死人命,家里的子弟为纳妾闹出人命,这闹出人命的是大事儿,另外还有什么占地啊,开赌坊啊,许许多多罪名。

五阿哥不光是有人证,还有物证,事儿办的十分的周全。就算是他们不想认罪也不得不认罪,当即,有三个老王爷被夺爵,然后抄家。

虽说皇上念着旧情,没有灭九族——因为往上数,可能还会数到胤禛这一支,但也下令,不许他们的族人再入关。

八王没了三个,剩下五个立马鹌鹑一样了。不过胤禛也照样没放过,另有三个被降爵,再有两个被砍了继承人——虽说爵位保住了,但日后这爵位是谁的,就不是他们自己说了算了。

连消带打,八王这结局,看的朝堂上百官一愣一愣的,硬是没人敢再在胤禛跟前胡说八道了,连廉亲王门前都冷清了下来,不说门可罗雀吧,也确实是没几个人上门拜访了。

胤禛要的就是这效果。

于是处置起来朝堂上的事儿,更加的干脆利索。

顺便呢,赶着恩科之后,他又下旨,取消贱籍,施恩天下嘛,那就没有只施恩读书人的说法,必得要全天下的人都得利才行。

百姓会因着摊丁入亩得利,那贱籍……也该除掉这枷锁。

之后就是中秋节。

因着这是胤禛登基之后的第一个中秋,所以那拉金婵就很是上心,专门去和太后讨教:“钦天监那边说,这几日天气是不错的,不会落雨,我就想着,不如在大殿外面办宴?到时候,也好一起赏月。”

太后沉吟片刻才点头:“也好,八月天气也不是很冷,人多,在外面反而更凉爽些。至于菜谱,往年宫中有宴会的定例,你叫管事送往年的单子来,增减几样就好了。”

顿了顿,试探的问道:“既然是中秋,那十四……”

到底是还惦记十四呢。

那拉金婵忙笑道:“一家子团圆的日子,十四弟也是皇上的亲弟弟,那自然也是一家人,必得要一起团聚才行。”

这也是胤禛的意思,太后给胤禛脸面,愿意帮着压制十四,那胤禛也就要给太后脸面,该让一步的时候就让一步,如此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