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皇位之争,裕王遭暗杀(求订阅)(2 / 2)

以景王的势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眼下根本没人能对他构成什么大的威胁。

倒是皇孙朱翊钧,其父重伤垂危,他随时都有可能遭到清算。

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这般情形下,群臣的心里可以说是有些不知所措。

除了徐阶高拱之流,想要力挺朱翊钧之外,其余臣等都拿不定主意。

一方面,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之前都是支持裕王的。

可是,如今裕王重伤垂危,若是改支持其子朱翊钧的话,会不会被景王针对。

关键是,景王的背后本身就有不少的支持者。

这个时候公开跟他对着干,似乎也并非什么明智之举。

关键是,自己纵然选择支持皇孙朱翊钧,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后盾,他能够坐稳这大明朝的江山吗?

想着这些,不少臣子都是眉头紧锁,不知如何是好。

而这样的局面,身为大明朝的皇帝,嘉靖自然是了然于胸的。

眼看场面变得有些微妙,他将目光投向了人群当中的一个人。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身居京营节度使的贾放。

如此情形下,贾放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得表态了。

看了看身边的一众人等,他也没有写什么,而是直接开口道:“臣以为,裕王世子应该是我大明朝未来的希望,是我大明朝皇位将来最合适的继承人。”

此言一出,就像是在群臣当中投下了一枚深水炸弹。

甚至,就连徐阶、高拱之流,诧异之余都不由得对贾放心生几分敬佩之意。

当然,除了敬佩之外,还有几分感激。

要知道,眼前这位京营节度使可是内阁首辅严嵩的门生。

按照以往的惯例,清流这边支持的,他们那边肯定会反对的。

换句话说,他应该支持景王才对。

没想到,如今这局面下,他竟然主动站了出来,说出了这么一番话来。

不管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这样的表态无疑是给裕王这一派打了一针强心剂。

而作为大明朝最有权力的家族,严家父子也是在场的。

当严嵩听到贾放的这一番表态,眼神不由得暗暗眯了眯。

不过很快,这位大明朝内阁的首辅脸上便露出了笑容。

下一刻,严嵩缓缓开口道:“贾放是我的学生,他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

至于其子严世蕃,虽然也有些想不明白到底贾放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听了父亲的表态之后,他还是迅速选择了支持。

如此局面下,在场的大部分人都暗暗松了口气。

有个子高的在前面顶着,自己跟在后面附和也就是了,根本不需要挑头。

于是乎,在场的三品以上官员很快便分成了两拨。

其中一拨,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二,他们是支持裕王世子朱翊钧的。

至于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支持景王朱载圳的。

这么一目了然的局面下,嘉靖再度开口道:“既然诸位的意见比较一致,那么,朕也就不多说什么了,皇孙朱翊钧就是我大明朝的储君,待朕百年之后,他将继承朕的皇位。”

话音落下,在场的一众臣等又再度议论纷纷了起来。

待群臣散去,大殿之上又恢复了平静。

似乎,这里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而就在这一晚,裕王重伤不治,驾鹤西去。

对此,贾放的心里其实是有些愧疚的。

那感觉,颇有种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悲凉。

不过,事已至此,贾放知道自己能做的也只有和李妃一起好好辅佐将来的万历了。

除此之外,自己也做不了什么。

然而,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的是,数日之后,景王朱载圳竟然被派往德安。

德安,成了这位景王殿下的封地。

没能夺得储君之位,朱载圳虽然心中愤懑,但碍于眼下的情势,他还是立马启程前往德安封地。

临走时,他带走了不少原先的追随者,看那样子应该是还想着东山再起。

毕竟,前面已经有了朱棣夺取自己侄子朱允炆皇位的先例。

所以说,有些事是事在人为的,做起来也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对此,嘉靖并没有过多的干涉。

或许在他看来,景王不管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儿子,自己也没必要将他逼得太狠。

此次储君之争,自己已经偏向了老三了,后面的事就不能做得太明显了,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如此情形下,景王朱载圳带着一帮子拥趸一路南下往德安而去。

在立储这件事上,严党与清流难得的保持了一致。

这一点,在之前的党羽之争中是极为罕见的。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跟贾放率先站出来表态不无关系。

七日之后,嘉靖白发人送黑发人,为裕王朱载垕举办了隆重的葬礼。

这一日,大明朝所有在京的官员都前来吊唁。

毕竟,皇孙朱翊钧可是将来的皇帝。

别的面子可以不看,但储君的脸面可是得给。

当然,过来吊唁的也包括京营节度使贾放。

此刻的他,正站在裕王的灵前。

而一旁跪着的,则是裕王的妃子,李妃。

当然,还有其余几位侧妃,也跪在地上,掩面抽泣哽咽。

看着一身孝衣的李妃,贾放的心里不由得暗暗叹了口气。

裕王在的时候,眼前这个女人怀了身孕还好说些。

可是,如今裕王已经驾鹤西去了。

再过几个月,这个女人就得显怀了。

到了那时,或许也只有说是裕王的遗腹子这一个办法了。

毕竟,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从这一点来说,裕王的死对李妃肚子里的孩子算是一件好事。

想着这些,贾放默默的在裕王的灵前为他上了三炷香。

而这一幕,刚好落在了李妃的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