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就算是饮鸩止渴,这毒酒也必须喝,这项国策也必须推行下去。
所以说,现在这件事并不是严家自己的问题。
这事要是办不好,嘉靖也定然会很头疼。
没钱就什么也干不了,这才是最关键的。
那么,现在就只剩下一个问题了,怎样才能去把改稻为桑在浙江推行下去。
想要做好这件事,其实需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首先一个,就是派什么人去的问题。
其次,就是从邻近省份调拨粮食的问题。
至于第三个,那就是如何平定倭寇,不让这帮龟孙子趁火打劫的问题。
而眼下最紧要的,则是第一个,派谁去。
如果让那个什么在翰林院编了几年书的高翰文去,估摸着这事不黄也黄了。
就那样空有一腔热血,空谈误国的书呆子,根本不是那块料子。
区区一个芸娘就把他给拿捏得死死的了,这样的人还能有什么作为。
换句话说,芸娘是压根儿就不是他能把握得住的。
而高翰文提出的所谓的以改兼振,两难自解,根本就是个极度理想化的笑话。
除此之外,徐阶他们肯定会派人去浙江掣肘此事。
到了那时,就那么个文弱书生能干成个什么事?
想着这些,贾放觉得自己得主动请缨才行。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要不然,等严家一倒,自己可就没有倚仗了。
最关键的是,一旦严家倒了,徐阶之流会让自己独善其身吗?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到了那时,自己就算站出来说,自己不是严党,可有人会信吗?
要知道,自己的这个进士都是严嵩亲自点的。
你说你不是严党,那就成了里外不是人了。
更何况,自古以来,派系之间的斗争都是残酷无比的。
其中一派一旦失势,其所拥有的权力地带很快就会被其余势力侵占。
而原先的那股势力,必然会遭到极其惨烈的清算。
所以说,现如今自己主动请缨并不是为了严家,说到底应该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需要保护的人。
至于粮食和倭寇的事,也只能等自己拿下此次去浙江的机会之后,再去从长计议了。
粮食的事,根子在江苏巡抚赵贞吉身上。
至于倭寇的事,自己暂时手还伸不到那么长。
主要是,自己是个读书人,先把读书人该做的事做好了才是正经。
带着这样的想法,当暮色降临之时,贾放独自一人往严家而来。
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到严家来。
而上一次之所以过来,还是因为义忠亲王造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