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召集的这次内阁会议刚刚开完,严嵩和徐阶两党便开始谋划了起来。
在他们的眼中,这可不仅仅是让浙江种水稻还是栽桑树的事,而是关乎两个派系之间胜负博弈,甚至生死存亡的事情。
所以说,每一步都得周密筹谋,不容有半点闪失。
而贾放听闻改稻为桑之事后,整个人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此事虽然是内阁和嘉靖商议的,但这件事的成败将会直接改变大明朝的政治格局。
而自己身处这朝堂之上,纵然不想卷入其中也是不可能的了。
毕竟,自己的身上现如今贴着明晃晃的严家标签。
严家现在若是倒了,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其实,总的来说严家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之事,还是有一定的天然优势的。
首先,浙江从巡抚到按察使司,从杭州到其余地方的各州府,严家的势力在这里可以说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这就能够保证国策推行的时候可以政令畅通。
其次,改稻为桑要落地,必须有产业基础与技术支持,好巧不巧的是,这些都是浙江的加分项。
钱塘百姓向来有树苗植桑、养蚕缫丝的传统,无论是种植经验,还是缫丝技术,在大明那都是遥遥领先的。
不过,自古以来,任何国策的出台,都是党派之间博弈的产物。
严、徐两派既然立场不同,必定会党同伐异。
严家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以徐阶之流的一贯作风,应该是举双手反对才合理。
不过这一次,他们居然没有反对,而是默许改稻为桑的国策落在了浙江。
那么,这里面问题可就大了。
但是,说到底其实也就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是,徐阶一派是支持改稻为桑的,只不过与严家的出发点不一样而已。
至于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估计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但贾放偏向于另外一种观点,那就是徐阶和高拱这一派是想着借此事看严家的笑话。
他们肯定是已经看到了推行改稻为桑这一国策的问题症结所在,所以才放任这项国策的推行。
要知道,浙江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方,地少人多、粮食根本不能自给自足,每年都需从外省调运不少粮食补充当地产粮的不足。
如今,改稻为桑一旦落地执行,就需要从邻省调拨更多的粮食。
这些粮食从哪里来,徐阶他们自然是知道的。
那么问题就很明朗了,调拨粮食属于户部的职责范围。
而户部尚书是徐阶兼着,户部侍郎是高拱兼着。
这样的情形下,调不调粮、调多少粮,什么时候调粮,那不都是他们一句话的事吗?
除此之外,还有沿海愈演愈烈的倭乱,这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现如今,沿海一带北至登州,南到琼州,处处都有倭寇活动的身影,而在沿海各省之中,浙江的倭患最为严重。
一旦改稻为桑在浙江推行受阻、激起民变,加之倭寇彼时火中取栗、浑水摸鱼,严家瞬间就会陷入这泥潭之中无法抽身。
徐阶左手是粮食,右手是倭寇,手持着这两张王牌,你严家想干成事,那是绝无可能的。
如此一来,他们就等于卡住了严嵩父子的脖子。
如果不出意外,改稻为桑注定无法取得成功。
想着这些,贾放不由得无奈叹息。
如果可以,自己真想阻止严家提出这样的国策。
不过,现如今的情形是,如果不能推行改稻为桑的话,朝廷国库亏空的问题根本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