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1 / 2)

第一百零九章

“苏大人,接旨吧。”

传旨太监从圣旨上擡起头,笑眯眯地望向深绿色官服的清隽男子。

苏源双手捧过明黄圣旨,高举过头顶:“微臣领旨,谢主隆恩!”

言罢,苏源携身后一众官员起身。

传旨太监在御前伺候,熟知陛下对苏大人的看重,再有临行前福公公的敲打,对苏源的态度甚是和善。

“打今儿起,苏大人可就是知府大人了,万不能让陛下失望呐。”

苏源郑重其事道:“请陛下放心,微臣定克己奉公,焚膏继晷,以百姓心为己心,以百姓事为己事。”

传旨太监两眼笑眯成一条缝:“两位通判还有一位同知已在赴任的路上,要不了多久就能上任,在此期间还望诸位大人辛苦些,稳住府衙大小事宜。”

以苏源为首的官员们忙不叠应声:“此为分内之事,公公尽管放心。”

传旨太监又说了几句场面话,又提起银矿:“银矿将由工部的人接手,但也请苏大人帮忙多盯着些。”

苏源自无不应。

传旨太监一挥手:“好了,诸位大人且都去忙吧,不必把时间浪费在咱家身上。”

众人齐声应和,作鸟兽散。

苏源刚转身,又被传旨太监叫住:“苏大人留步。”

苏源脚下一顿:“公公有何吩咐?”

眼前的传旨太监德公公乃正四品,与苏源同级,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德公公指了指门内,压低声音:“陛下有话交代苏大人。”

苏源意会,带他去了办公点。

不远处,夏同知扭头看了眼苏源的身影,脚步欢快地哼着小曲儿。

旁边同僚见状,颇为好奇:“夏大人可是遇上什么喜事了?”

夏同知一脸高深莫测:“你不懂。”

不是他不愿说,而是这些人又怎知他被苏大人委以重任的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只要一想到不久后会有三人承受与他同等的公务与痛苦,夏同知就兴奋不已。

那人也没准备打破砂锅问到底:“咱们之前还真猜对了,知府就是苏大人。”

夏同知乜他一眼:“苏大人破案有功,又有大功劳在身,舍他其谁?”

“我只是感叹苏大人年轻有为罢了。”

夏同知哼了声:“别感叹了,赶紧回去处理公文,难道你想摸黑下值?”

他这一说,周围几人立马小跑着回屋了。

夏同知咧嘴笑,一扶官帽,去西山巡查。

二人先后踏进屋里,苏源顺手关了门:“可是陛下有何差事?”

德公公点点头,神色凝重:“那位在吉祥山的私兵有部分窜逃,陛下命苏大人协助暗部将其捉拿归案。”

那位=庶民赵进。

赵进藏在深山中的私兵约有几千人,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皇子豢养私兵毕竟是皇家之事,苏源为人臣子不便掺和,索性将捉拿私兵的任务交给了暗部,本人全程未曾插手过。

纵使暗部能力超群,但到底寡不敌多,还是让几百个私兵趁乱逃走了。

好在这些私兵的相关信息全都记录在册,任他们逃到天涯海角也躲不过暗部的追捕,不过时间问题罢了。

弘明帝现在是听到赵进就胸闷气短,索性当起甩手掌柜,那这件事塞给了苏爱卿。

苏爱卿素来温和宽厚,有手段有智谋,定能圆满完成任务!

苏源沉默一瞬,还是应下了。

手头又多一件差事而已,待补缺的官员上任,又将多出三个工具人,问题不大。

苏源如是安慰自己,笑意未改分毫。

德公公见苏源这般干脆,又夸赞几句。

饶是苏源早已磨炼出一张厚脸皮,被伶牙俐齿的德公公这么一夸,也禁不住面热。

“对了!咱家在来的路上瞧见好几处屋子正在施工,瞧着忒奇特,咱家活这么多年还从未见过这式样的。”

苏源指腹轻点:“公公说的可是公共茅厕?”

他将公共茅厕的构造描述一遍,德公公不住点头:“就是它。”

“听苏大人的意思,您建这公共茅厕是为了让百姓出门在外也有个方便的地儿?”

苏源颔首:“如今尚在试行阶段,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

德公公眯眼笑:“倒是个新奇的,回头若有成效,可一定要及时将这东西上达天听。”

好东西可不能只松江府的百姓享用。

德公公在宫里待了二十来年,眼光自是毒辣,一眼就瞧出公共茅厕的裨益,索性隐晦提醒了句。

这好歹也是功劳一件,也算是他给苏源卖个好。

有朝一日苏源有幸成为天子近臣,说不准会记得今日微薄恩情,在陛

苏源一眼看破:“这是自然。”

德公公很是满意,提出告辞。

苏源起身相送,回来后没多久就再见到当初的暗部小头领。

虽小头领依旧黑衣黑面罩,看不清模样,熟悉感却扑面而来。

苏源眉梢轻扬:“又见面了。”

小头领一板一眼:“属下曾参与捉拿私兵行动中,对他们也更为了解,陛下便派了属下过来。”

苏源轻唔一声,简单的打招呼后进入正题:“那几百人的名册呢,拿来我瞧瞧。”

小头领呈上名册,苏源一目十行看完,心里也有了大致计划。

思忖片刻,他提笔速写:“咱们这样......”

仅用了两刻钟,两人共同制定好追捕计划。

苏源合上名册,擡手轻揉眉心:“这几天我都在府衙,你若有什么事直接来这找我。”

公务繁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他不想再被暗部看到他撒欢的样子,他真的会脚趾扣地。

小头领对此一无所知,只收回名册:“是,大人。”

经苏源统计,逃窜私兵共计三百零八人。

根据暗部追踪显示,他们不是藏在松江府区域内,就是藏身于周边几个府城。

苏源做事素来不喜拖泥带水,更没打算派暗部私下里去周边搜寻,费时又费力,而是直接给周边几府的知府去了信。

那几位知府都很配合,当即表示会全力配合搜查行动。

仅半个月,在暗部设下的天罗地网中,潜逃私兵被逼入绝境,退无可退。

盐商凭盐引领取到第一批带有编号的官盐那天,三百零八人悉数落网。

暗部完成任务,同苏源告别,押解着私兵回京复命。

当天傍晚,苏源下值回家。

途径官盐铺子,发现门口站了不少百姓,像是都来买官盐的。

苏源回想起初来松江府的时候,官盐铺子里不论掌柜还是伙计都在浑水摸鱼,遂定睛往铺子里头看去。

掌柜的在柜台后奋力吆喝:“一个一个来,大家都能买到官盐,不要抢不要闹......”

伙计们衣着整齐,面带微笑地穿行于客人之间:“客官您要几两盐,我给您称。”

“客官您尽管放心,咱们家的官盐绝对保质保量,里头绝不会掺杂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您买回去要是发现什么问题,大可以再送回来。”

“客官您稍等了,我这就来给您称盐!”

伙计的高亢嗓音传入耳中,苏源勾唇一笑,这才是理想中的官盐铺子。

赴任官员于草长莺飞时节抵达松江府,苏源派人同他们做交接工作。

这样一来,府衙二通判二同知皆已齐全。

等他们熟悉府衙事务,苏源干脆利落地分出一部分公务给他们处理,也好偷得浮生半日闲。

夏同知闻言狂喜,当天多吃了两碗米饭。

积压在肩头的繁重公务于一夜之间挪走,苏源轻松许多,也好腾出时间整顿建设松江府。

在一众官员的不懈努力下,半年的时间足够被吴立身等人毁得千疮百孔的松江府缓慢走上正轨。

西宁寺建成,恢弘殿宇矗立在西山之上,引来不少僧侣尼姑入住。

每日更有香客络绎不绝,初一十五更是香客暴涨。

公共茅厕逐步在府、县及以下广泛普及,在潜移默化之下,甚少有人顶着被周围人痛骂的风险当街方便。

苏源还拨了一笔银款,在府城各大主干道两旁栽种树木。

待来年春日,枝头繁花盛开,也算是一处美景。

府衙更是雇佣一批清扫员,每日早晚清扫街道,再无往日臭烘烘的嗅觉攻击。

百姓对官府的好感度直线上升,也都积极参与到松江府的整顿当中,除去个别反对的声音,称得上一派和谐。

苏源也成为百姓交口称誉的好官,逢年过节甚至有不少百姓拎着青菜鸡蛋送去府衙门口,表示给各位官老爷尝尝味儿。

事业上获得成功的同时,苏源和宋和璧的感情也还算稳定。

经过半年的相处,虽不能日日想见,但只要有时间,双方总会排除万难见一面。

譬如天色初晓时,宋和璧会起一大早,骑着马送苏源上值,下值亦是如此。

譬如夏季休沐日,苏源会带着宋和璧爬山看日出。

如此种种,在不断磨合的同时也可生出更深厚的感情。

双方家长意外地都很开明,不曾做什么棒打鸳鸯的恶事。

在双方家长的默许下,苏源于金秋时节登门提亲。

苏家请的媒人是夏同知的娘,一个面相和蔼的老太太。

老太太带着彩礼——苏源费老大劲儿猎来的大雁登门,表明来意。

宋备夫妇也不曾故意拿乔,双方客套几句后便同意了。

之后就是问名、纳吉、纳征、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