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闽越(1 / 2)

出使闽越

冬日的阳光洋洋洒洒的从门口照射进来,铺在了大殿的地板上,泛着丝丝缕缕的金光。整个大殿透着一种宁静安谧,叫人不忍打破此时的安逸。

刘璃放下手中的奏疏,悠然的端起手边的茶杯抿了一口,“这闽越国还真是……啧……”她轻轻的啧了一声,眼底露出一抹幽暗深意。

站在殿中的沈御听见她的声音,微微擡头便看见高座上刘璃捧着青盏纤细的手指,指腹干净洁白,指甲也修剪得精致漂亮。再看她妍丽动人的脸颊上,不知何时露出了一抹似嘲非嘲的笑容,带着三分凛冽之意。

沈御心中微微一紧,也不知是为了眼前的人儿,还是为了她口中的闽越二字。

刘璃这番倒是觉得这闽越国真是有意思,一方面不愿意臣服于大汉,一方面又拉下脸面来要粮食,还真是“能屈能伸”。

闽越国想向大汉中央求助,就必须要越过刘璃的东海国,陆地上的和海上的路都被刘璃给堵住了,除非他能从天上飞过去,否则这封求助信就别想让天子看见。

她好整以暇的向后靠了靠,身后放着的是宫女特意做的靠垫,里面塞满了软绵绵的棉花。这已经是刘璃来东海国的第三个年头了,该享受的她还是会很享受的,这会儿向后倚靠着,她轻轻的叹谓一声,眉宇间倒是透出了几分慵懒之色。

刘璃放下手中的茶杯,指尖在桌案上轻轻的敲了敲,她知道这是自己劝降闽越国的一个机会,若是不成功,只怕要等两年后的兵刃相见了。

“大王。”沈御开口:“如今闽越国内正在闹饥荒,大王不如禀告陛下,派兵将闽越国一举拿下。”在他看来如今的大汉强盛,闽越国就算再富强也不足为敌。

刘璃听到沈御如此计划,不免扬了扬眉:“倒是个好主意,但……沈尚书可知道战争对于百姓意味着什么吗?”

沈御当然知道战争对于百姓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是他等这一天太久了,不想错过这个消灭东越王的机会。

那些平民百姓对于他而言不过是蝼蚁,就像当初自己一家人对于东越王余善来说,同样也是一群蝼蚁。

沈御说道:“闽越繇王和东越王素来不和,那东越王早有不臣之心,如今若是帮了他们,保不准为日后留下祸害。”

刘璃又多看了他两眼,心里暗自纳闷平日里话不多的沈御,怎么对闽越国的情况这么急切?再观察他的神情,那双漆黑的眼睛里似乎隐藏着什么东西,叫人看着不太真切。

刘璃看向其他人:“你们有什么意见?”

其他官员对于闽越国倒也没什么看法,一方面认为能帮就帮一下,毕竟是大汉的臣属国。另外一方面觉得不如直接将信件送去长安,全凭天子做主。

这件事情肯定是要告诉刘彻的,但不是现在。刘璃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霍光:“霍光你觉得如何?”

霍光声音清冷:“殿下之前在乌伤县做了那么多铺垫,不就在等这个时候吗?”

总算有一个人说到自己心里了,刘璃缓缓勾起唇角,称赞道:“知我者,子孟也。”

子孟是霍光的字。

乍一听到刘璃叫自己子孟,霍光有些愣神。已经许久没有人唤过他的小字了,这个兄长为他起的字。他以为自从兄长过世之后,就再也没有人知道自己的这个称呼。

没想到能有一天,从她的嘴里听到这个称呼。兄长如此看重于她,竟然连自己的小字都告诉了她。

这些年他虽谨小慎微,但终究不过是年过二八的少年郎,也想有一番作为,或可像兄长那样位高权重,却偏偏被刘璃带到了这山高路远的南夷之地,空有满腔抱负却不得实现。

可这几年东海国的发展让他心惊,原本的贫瘠之地,在短短三年时间竟这么快富饶起来。隔壁闽越国的饥荒之灾,只需东海国打开一个郡的粮仓便可解决。可她却煞有其事的将这件事拿到明面上来讨论,只怕这背后少不了有天子的意思。

霍光只需想想,便能想到乌伤县的集市和修路,便是用来应对闽越国的。

老实说刘璃对自己选拔上来的这些官员多少有些失望,居然都没有发现自己大力发展乌伤县的目的。但又能怎么办呢,这些官吏已经是矮子里拔出来的将军了。

建国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呀!

刘璃将闽越国的诉求以及自己的建议一起送去了长安,等刘彻的反馈下来时,已经又到了腊月。刘彻倒也信任自己,还真的将闽越国的事情都交给自己来处理了。

彼时刘璃正双手抱着热水袋,舒舒服服的将自己裹在厚实的狐裘,然后靠在摇篮椅中接见会稽郡太守朱山拊,“你给我说说沈御是什么情况吧。”

以沈御对闽越国的态度,让刘璃想不起疑心都不行,所以她这才找来了朱山拊,想要找他问清楚一点情况。毕竟沈御是朱山拊推荐上来的人,他得负责到底。

朱山拊迟疑了一下,便也没有隐瞒:“回大王,沈御其实是闽越人,他……”之后朱山拊倒是知无不言的将沈御的身世如实的汇报给了刘璃。

知道沈御如此身世,刘璃一时间脑袋有些转不过来,她目光瞥向身旁冒着冉冉青烟的热水壶,只道一句:“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朱山拊擡手拜礼后退下。

水壶里的水咕噜咕噜的翻滚着,刘璃听着声音陷入了思索。想不到平时看上去老实巴交,云淡风轻的沈御,竟然还有这样凄惨的身世。那东越王余善也太不是人了,看上人家姐姐,强迫人家就算了,最后居然还杀了人全家。

如此深仇大恨,沈御竟然可以忍耐十年,倒也算是个人才。据说朱山拊所言,当年沈御的姐姐在刺杀东越王余善失败之后并没有死,而是被余善关在了后宫中。如今十年过去了,也不知沈御的姐姐如何了。

桃枝捧着青柚色的杯子进来,跪坐在刘璃身边:“公主,这是奴婢秋天晒的菊花,要不要给您泡一盏菊花茶?”

刘璃瞥见她手中的杯子,微微颔首:“好啊,你这杯子从哪里找到的,颜色倒是不错。”

桃枝道:“是从各县送上来的礼单中找到的,好像是钱塘县的。”

她接过杯子在手中把玩,只觉得这个杯子烧制的很精巧,暗想着钱塘县在未来应该是属于杭州的,毕竟这个钱塘让她想到了未来的钱塘江。

别看会稽郡只有二十多个县,但地方真的很大。刘璃之前巡查的时候,看见很多地方都是荒无人烟的,只能感叹这个时候是地多人少。

桃枝将菊花茶泡好了放在刘璃的手边,刘璃则拿起了刘彻发给自己的密令看了又看,心中大概有了一些想法。

闽越国的事情不能拖,若是拖到了那东越王野心膨胀,自立为帝的时候,可真的要兵戎相见了。到那个时候,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

她叫桃枝去给自己研墨,决定给闽越国的两个君主各写一封信去,随后安排使臣出使闽越。这个使臣的最佳人选,非霍光莫属了。

倒是沈御听说刘璃要安排使臣出使闽越,还主动请缨,却被刘璃一口回绝了。她既然已经知道了沈御的身世,就不能让他胡来了。沈御想要以使臣的身份回闽越,最大的可能就是刺杀东越王余善。

他此举要是成功了也罢了,可如果不成功,那余善肯定要反过来算账,到时候叫自己如何应对?

东海国的背后是大汉,自然不会怕一个小小的闽越国,可自己来东海国的目的,不就是阻止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战争吗?

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叫沈御当这个使臣,相比之下霍光既有脑子,又非常小心谨慎,刘璃相信他可以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布置的任务。

如此一番布署安排下来之后,便又到了新年。回顾前面那一年,又是下冰雹,又是干旱,最后还有蝗虫灾害,真是叫人不省心。

不过也还好,一切都化险为夷的度过了。除岁宴之后,她一个人站在寝殿的阁阙上眺望着长安的方向,心中似有千万沟壑,最后化作一口浊气轻轻的呼了出来。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刘璃二十四岁。

春二月,霍光携一百侍卫,出使闽越国。他入闽越之后先去拜会了越繇王,向他传达了大汉的意思:“天灾所降,吾大汉陛下自然不忍让百姓受灾。若是繇王愿意类比大汉诸侯,每年前往长安朝拜天子,按大汉律法上贡赋税,陛下便可向闽越放粮,以堵百姓之口。”

这里就是希望闽越以后成为大汉的诸侯国而不是臣属国,按照诸侯国的规矩来。这样大汉中央才可以无条件的放粮给闽越,百姓们也不会说什么用自家的粮食送给别的国家。

这个越繇王虽然比较亲汉,但这个闽越国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便道:“这个事情如果东越王答应了,那么我没有意见。”

隔壁会稽郡这几年的发展越繇王也是看在眼里的,短短三年时间好像变得有哪里不一样了。

最开始看着会稽郡的情况,越繇王都有点怀疑,这些年的大汉是不是越发不行了,看上去还没有他们闽越富庶。

后来会稽郡变成了东海国,然后一切就都变了。听手底下的人说,东海国的百姓人人家里都有粮食吃,不少闽越百姓都想偷偷去隔壁东海国呢。

这话倒也不假,自从去年秋收时,闽越国的农田被蝗虫吃光之后,就经常有他们的百姓偷渡来东海国。后来东越王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便严令禁止任何人出关,违令者斩。

就算这样了,也有一些百姓直接从海里游到了东海国。这对东越王余善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霍光带着刘璃的书函又去拜访了东越王余善,还是同样的要求,却被余善直接拒绝了。

眼前的余善是个五十多岁,但看上去还是很有精神的老者,他倒也没有将拒绝的话说得那么绝对,只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们的高祖皇帝不是说,不准异姓封王么?我又岂敢担了异姓王的名号,只怕最后会落得和楚王韩信一样的下场。”

霍光:“……”这是高祖皇帝的行为,作为臣子的霍光也不好评价。

他恭敬道:“大王,你这个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东海王也想到了您不会答应,所以她倒是提议既然闽越国缺粮,东越王何不放开关口,让我们两国可以进行自由贸易。”

余善:“何意?”

霍光笑道:“不知道大王知不知道以前大汉和匈奴人之间也存在一个贸易关市?匈奴人可以将草原上的马牛羊带来关市中,换取大汉的粮食、布匹以及其他东西。如今在我们东海国内,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地方,可以供给两国百姓自由交易。”

其实余善对于这个交易身不太感兴趣,因为大汉有的东西他们闽越同样有。

似乎看出了余善眼中的不屑,霍光扬了扬眉道:“你们闽越有西瓜么?”

话说着,霍光身后的士兵从身后的箱子里,取出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出来,当着余善和闽越国臣子的面,徒手劈开大西瓜。

“这是何物?”

“从未见过如此红润的食物。”

侍卫从怀中掏出一个勺子,挖了一块西瓜走到一个大臣面前:“这位大人你可以尝尝。”

那大臣眼神中还带着几分迟疑,不过想着大汉使臣不至于在这么多人面前给自己下毒,便放心的吃了一口。

好甜!尝到西瓜的大臣,双眼倏地亮了起来,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个大西瓜直接分给了闽越的臣子。

霍光示意侍卫将他带来的东西全都展示给余善看:“这是棉花,在冬天的时候穿在身上非常保暖。这是玉米……”

大家看着眼前这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直接傻了眼。隔壁还是他们知道的大汉吗?不是说大汉现在的天子骁勇好战,常年和匈奴打仗,将国库都打亏空了吗?

霍光道:“如果大王愿意成为诸侯王,那么这些东西可以免费赠与给闽越。又或者大王可以打开关口,让两国自由贸易。”

余善摸摸自己的白胡子:“只有这两个选择吗?”

霍光擡头看向余善,露出了一个非常讨巧的笑容:“东海王说,希望我们两国之间永远没有第三个选项。”因为第三个选择,就是战争。

余善像是想到了什么,突然开口道:“听说你们东海王以前是个公主,大汉陛下怎么叫一个女人来当诸侯王?你们汉朝没人了吗?”话语中多少带着轻蔑。

霍光:“大王,这个女人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将东海国发展得比你闽越国三十年的发展还要好。”

余善:“?”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意道:“是么,那孤倒是很想见见她了。来人,安排大汉使臣先去休息。”

霍光淡定的向余善行礼告辞,若是刘璃在现场,都会忍不住佩服此时霍光的不卑不亢、临危不惧。

这个事情还需要商量吗?等霍光等人离开之后,大臣以及勋贵们已经纷纷发表了意见,居然空前绝后的统一:“大王,和大汉进行交易往来似乎并无不妥啊。若是真成了诸侯,那咱们在闽越还有话语权吗?”

“中原那么大,产出的东西都变得不一样了,咱们闽越也需要一些新鲜的东西了。”

这里就不得不是说刘璃想好的谈判策略了,明面上她给了东越王两个选择,但实际上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开关口进行两国贸易。

先给一个对方明显会拒绝的选择,然后再给一个对方可以接受的选择,自然而然对方就只会选择她希望选择的东西。

在霍光出使闽越国的时候,刘璃也在积极的筹备乌伤县的集市,在她的政令下,不少百姓都前往了乌伤县集市开始摆摊售卖自家耕种的农产品。

另外还有这两年刘璃和大汉其他地区采购来的玉米,土豆等等不常见的水果蔬菜,一时间整个乌伤县都热闹了起来。

就连东海国本地的百姓都很少见过玉米,棉花这一类的东西。另外还有一批冬季棉袄,正在从长安运往这里。

和刘璃预想中的一样,在闽越国的人还没来之前,乌伤县集市就在国内火爆了起来。不过来消费的基本上是东海国内的地主豪强,这些人也大多数是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