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贸易(1 / 2)

螃蟹贸易

——公元前115年,夏,关东地区再发水灾,东海国以粮援之,无人饿死。天子选择性的在各封国和郡之间设立均输官,调节各地物资。

由郡守或者封国统一收购农民手中多余的产物,稳定市场物价,让商贾无法操控市场。

刘璃也没想到关东地区的水灾,正好让自己从百姓手中收来的粮食派上了用场,她以多出收购价一点点的价格卖给了关东受灾的一些郡县,虽然少赚了一点但是至少稳住了灾情。

前往东海国的使臣返回帝都长安之后,向天子汇报了在东海国的见闻。听得刘彻恨不得亲自去一趟东海国,看看成片黄金色的稻田,还有那神奇的踩水车。

“臣去的时候,公主正在东海郡的山里,用一个黑色的石头在炸山,那场面真是太壮观了。”使者绘声绘色的向天子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仿佛已经没办法用言语来形容了。

虽然东海公主被封为了诸侯王,不过他们叫公主已经习惯了,一时难以改口,刘彻倒也不在意这些。

“炸山做什么?”刘彻听到炸这个字,自然就想到了之前阿璃发明的炸弹,他想不明白阿璃为什么要去炸山。

站在一旁的臣子们也想不明白,如此有威力的东西为什么要去炸山?

“公主说这样采矿更加容易一点,可以节省一半的人力资源。”使臣想了想,公主当时好像是这样说的。

刘彻又问道:“那阿璃有没有说她是如何提高稻谷产量的?”

使臣说:“公主请陛下下达旨意,让所有可以种植稻谷的郡县安排人去东海国,她会亲自传授种植之法。”

刘彻皱起眉头:“为何要搞得如此麻烦?”阿璃直接将种植之法写下来发给其他郡县不就好了吗?

站在臣子中的桑迁听到使臣的汇报后,唇角微微上扬,显然已经明白了其中的深意。

“桑侍郎,以你之见阿璃这是何意?”刘彻看向桑迁。

桑迁微微擡手作揖,而后回答道:“阿璃……咳,东海王是打算将提高产量的办法出售给诸位其他郡县。”

这……也能出售?众臣们只觉得东海公主是不是钻钱眼里了。

刘彻听罢却哈哈一笑:“倒是你了解阿璃。”也算是对桑迁的褒奖了。

随后刘彻下旨,让南边一带所有种植稻谷的郡县去东海国求学提高稻谷产量的经验,明年秋收见不到成效,这个太守就不用当了。

远在东海国的刘璃非常感谢刘彻的配合,让她又赚了一笔钱。

十月末,朱山拊父亲朱买臣的灵柩回到了吴县,还有不少百姓知道这件事情后,自发的来为朱买臣送行。

刘璃在长安的时候见过朱买臣一面,只不过并没有触碰到他,所以也没有解锁他的好感度。如今他身死,又是朱山拊的父亲,她想了想决定也来送送这位在史册留名的大臣。

朱山拊看见刘璃来了,擡手作揖:“大王。”

刘璃微微颔首:“免礼,节哀。”

朱山拊轻轻的应了一声,一脸悲痛的看着父亲的灵柩。他在接父亲回来的时候,也曾听说了父亲在长安的事情,一时间他都不知道父亲的死要怪谁。

其实在刘璃看来,朱买臣死于官场争斗也算是一件冤枉事。毕竟在整件事情中,张汤也并非是无辜的人,毕竟张汤也确实陷害过丞相庄青翟。

他作为刘彻信任的酷吏,手段又怎么可能是干净的呢?

只不过张汤是对自己有用的人,所以她会选择救张汤,而非去救丞相一派。张汤能够从底层的小人物,成为如今的三公之一,就足以证明了他的手段。

最后刘璃给朱买臣上了上柱香。

冬十一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归来,历时五年。

因为大汉打败了匈奴人,所以这一次张骞出使西域的行程几乎是畅通无阻的。

历史上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西域的乌孙国一起共同抵抗匈奴,是历史上著名的“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方针。之后汉武帝便封了刘细君为公主,将其送往乌孙国和亲。

刘细君也是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和亲公主。

不过在当前时空,一方面以大汉的实力根本就不需要和西域各国建立联盟关系,另一方面目前为止刘彻只有刘璃这一个女儿,他也绝不可能说出让公主去和亲这种话。

如今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去贸易交流的。等张骞回来的时候,他还带了很多乌孙的使臣一起抵达长安。

刘彻在宣室殿召见了乌孙使臣,之后又安排人带乌孙使臣去游玩长安城,让他们亲眼看看大汉的繁华。

冬十二月,天子将函谷关向东迁移到了新安,震撼战国时期的千古名关,在此时已经丧失了其重要性。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刘璃二十三岁。

春正月二十八,汉景帝陵园失火。

夏四月,天降冰雹。

新函谷关以东地区,十多个郡县和封国受灾,唯有刘璃的东海国幸免于难。

她通过天气预报系统知道了四月关东地区有冰雹,奈何传递消息时间太长,很多地区的粮食都已经栽种下去了。

灾区出现了小规模的饥荒,不少流民流窜到了东海国来。

刘璃命国内五郡接受流民,将他们派遣去会稽郡的乌伤县修路和修城池,由政府提供伙食。并要求户部为流民安排户籍,在吴县为他们安置住地,并分配田地。

不过目前田地早就分配完了,能够给这些流民的只有未开垦的荒地和山林地。刘璃免费给他们苹果树苗,以及其他水果蔬菜的种子,鼓励他们耕种苹果树。

由于这次的天降异像,刘璃不得不警惕了起来,这一年怕不是旱年。

再一看天气预报,果然全国各地少有降雨。

冰雹之后数月无雨,到了七八月份的时候,更是燥热难耐,不少地方河里的水都已经干涸了。好在刘璃早有防范,在五月的时候,就让人去淮河,长江和黄河之间开凿新的河流,确保各郡县有水可用。

听说隔壁的闽越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刘璃也只能表示爱莫能助了。

九月份,乌伤县的市集以及通往闽越国的沥青路修建完成,刘璃特意去乌伤县看了一圈,对于这条沥青路简直满意得不行。

之所以选用沥青路而不是用混凝土铺路,一方面是因为沥青路不透水,耐高温,经久耐用,另一方面是因为沥青路铺起来更加方便,只要铺好了就可以使用了。

沥青分为天然沥青和人造沥青,天然沥青是石油的转化产物,石油渗透到地面之后,其中一些物质被蒸发,在阳光的照射下被氧化,最后经过聚合形成了沥青矿物。

这些矿物只要在产出石油的地区就可以找到,刘璃安排了一万士兵前往当初发现石油的高奴县,将这部分天然沥青给运送了过来。然后采用了一半水泥混凝土一半沥青的混合方式,最终将这条路给铺成了。

沥青路需要碾压将路面压实,这一方面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只能利用巨大的石碾,人工去碾压,当初从关东一带过来的流民也就成了这方面的苦力。

好在最后这沥青路面呈现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马车行驶过一点颠簸感都没有。整个乌伤县通往市集的道路,基本上都是这种沥青路。

乌伤县的市集规模几乎和长安城的市集差不多了,目的就是为了吸引隔壁闽越国的人过来,刘璃也算是下了本钱。

回程的时候,刘璃特意选择了乡间的路,看了一下乌伤县的粮食种植情况。

整个大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因为刘璃早有预防,东海国的旱情还算可以。不过即使是这样,穿过田野的时候,她看着干裂的地面都觉得心痛。也幸好这里是靠近大海的,内陆地区受灾恐怕会更加严重。

刘璃看着眼前着黄灿灿的稻田,看着远方偶尔有一些虫子飞过,她的右眼皮很不合时宜的跳了一下。

“停车。”刘璃扬声让御者停下。

“公主,怎么了?”陈非策马过来。

刘璃趴在窗口对他低语了几句,陈非听罢微微点头,而后他便下马走到了田野之间。随着他走进去,更多的虫子虫田间跳起,扑到了其他地方。

刘璃看到这一幕的瞬间,倏地瞪大了眼眸,简直要瞳孔地震了。

蝗虫?!

今年的天气如此异常恶劣,而且干旱了好几个月不见一滴雨,这不就是蝗虫出现的契机吗?

刘璃也管不了许多,直接跳下马车也走到了田间,随手挥开一片稻田看了一下,哪里还有曾经颗粒饱满的样子,里面的稻谷基本上全被虫子给吃了。

不是,这么严重的蝗灾,怎么都没人向上汇报?如果不是自己来乌伤县,根本都发现不了这样的情况!

放眼看去,这里最起码也有几百亩地,这些都是粮食啊!

刘璃越想越气,压着心里的怒意道:“去县令府。”

目前乌伤县出现了蝗虫,可想而知其他县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了。再过一个月这些稻谷都要收了,只怕到时候被蝗虫吃得颗粒无收!

乌伤县令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听闻大王来了,忙不叠出来迎接。刘璃看着他,深吸一口气控制好语气,问道:“县令最近可去乡间看过?”

乌伤县令连连点头:“老臣昨日刚刚去过,稻田茂盛不日就可收成。”

“茂盛?”刘璃冷哼一声:“那田间成片的蝗虫,你是眼瞎看不到吗?”

乌伤县令先是愣了一下,而后点头:“倒是见过。”

“见过为何不上报?你知不知道,一旦蝗虫成灾,今年百姓们将颗粒无收。”刘璃这下是真的生气了,他若是说没看见倒也能治他个失职之罪,可他看见了却不上报,这……

刘璃冷声道:“乌伤县令渎职,令乡村虫灾泛滥,先关起来,待虫灾解决之后再进行审判处置。”

刘璃身后的士兵上前直接将其给扣下,他自然是叫冤:“大王,老臣何罪之有?”

因为大王重点发展乌伤县,他每日起早贪黑去巡查县里的情况,生怕会发生什么纰漏。他敢说,整个东海国就找不出他这么勤勉的县令了。

“你去乡间看见了蝗虫,不想办法治理除虫就算了,还当没发现。孤不治你的罪治谁?”

乌伤县令道:“大王,此乃螽是神虫也,不能除呀。”

刘璃:“?”神他妈的神虫!

刘璃怒斥:“愚昧无知!”

“大王,出现神虫乃是上天下降的惩罚,老臣岂敢逆天而行?”

刘璃:“……”难怪没有人向她汇报田野间出现了蝗虫,原来他们居然认为这个蝗虫是神虫?

一时间刘璃顿感头疼,只能说目前的社会局限性还是很大的,也怪自己没有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告诉大家,出现蝗虫是很严重的灾难。

她挥了挥手,示意士兵先将乌伤县令给放了,沉下心来想想现在要怎么办。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蝗虫灾害最早出现在周幽王时期,那时候的人们是用火来消灭蝗虫的。

但周幽王时期已经是西周晚期,马上要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了,因为封建社会的局限性,人类对于蝗虫这种灾难进行了神化,他们认为蝗虫就是上天对统治者的惩罚,坚信蝗虫是神虫。

于是在这样的思想下,人类就任由蝗虫吃庄家。甚至还有百姓用祭神的方式,来祈求这些蝗虫快点离开。

至少在唐朝之前,政府是从没有组织人灭蝗虫的。

到了唐朝的中后期,百姓的思想才发生了改变。唐玄宗时期,山东爆发了蝗灾,当时的宰相主张灭蝗,还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后来山东蝗虫灾难得到了控制,政府自此才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捕蝗吏,来管控全国的虫灾工作。

所以目前刘璃要做的不仅是除虫,还要给百姓们科普,这玩意是害虫并非什么神虫,要尽快消灭掉才是。

刘璃想了想,让人取来纸笔,在纸上将蝗虫的成年形态、幼年形态还有卵虫会出现的位置,都画了下来。

并且附上了相对应的处理办法,先去找蝗虫的虫卵,直接用开水将其浇灭即可。若是遇见幼虫,可以在幼虫密集处放火焚烧,最后就是将自家养殖的鸡鸭送到田里去补食蝗虫。

东西写好之后,刘璃叫来乌伤县的县丞,让他安排会写字的人按照自己写的这些东西,多抄几张然后发给乡里。

县丞看见刘璃写的这些内容,脸色微微一变:“大王,这……”

刘璃脸色一冷,嗤声道:“这什么这?这个不是神虫,是害虫,专门吃粮食的害虫。”

“可……”

她眉梢更是凛冽:“这是天神告知孤的,天神说了,这个虫子要尽快消灭,不能留!”

如此一来倒,县丞哪里还敢再反驳,连忙召集人手去抄写刘璃交代下的事。

刘璃又在乌伤县停留了几天,确定县丞将事情办妥了,而且百姓们都投入了灭蝗虫的行动中,她这才动身回王都。

而一部分士兵则被她派往其他郡县,给每个县都发了一张灭蝗虫指南,要求每个县尽快将田间的蝗虫给消灭干净。

至于蝗虫是神虫的想法,自然在刘璃这个真·神女的指引下不攻自破了。

整个东海国都掀起了一阵灭蝗虫的热潮,刘璃抵达王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刘彻写信,告诉他注意大汉其他地方的蝗虫灾难,特别是山东地区。

快马传书,从东海国送到长安也要七八天的时间,等刘彻收到刘璃送来的传信,并且着手安排官员去灭蝗虫的时候,东海国的蝗虫基本上也消灭得差不多了。

刘璃这才悄悄的松了一口气。

幸好当年刘璃在刚刚开启活物商城的时候,有利用麻雀交换过几只蝗虫天敌燕鸻鸟。

虽然她没有统计过目前大汉有多少只燕鸻鸟,但经过这十多年的繁殖,最起码有上千只了吧。所以就算大汉的除虫行动晚了一点,问题应该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