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玉佩(1 / 2)

替身悔婚之后 扇景 3498 字 5个月前

第23章玉佩

◎每一步都恰逢时宜。◎

瑞雪兆丰年,似是为了应照除夕夜阖家团圆的美满,漫天雪势愈发渐大,纷扬落了满树枝桠,倾洒赵修衍半身。

阮瑟撑开手中的油纸伞,遮挡住头顶的风雪,问了句不甚有意义的话,“这玉佩,是一对的吗?”

通透白玉,半是镂空的雕纹,无一不在表明着这对玉佩的难得和清丽。

系在玉佩上的流苏同是相衬。

“是。”赵修衍轻笑。

“这是母妃当年留给我的一对玉佩,也是当年父皇送给她的。”

他不厌其烦地解释道,饱含歉意与遗憾,“留你在京时,皇兄远在临川行宫,不适合举侧妃之礼。”

“虽有侧妃之名在身,但总觉得亏欠你良多。”

“那这对玉佩,是王爷的补偿还是……”阮瑟轻声问道,宛若黄莺啼鸣般悦耳的声音愈□□缈,补偿二字悬于唇齿之间,顺着他的话而落。

自那日宋国公夫人来府、她又回绝了赵修衍册立正妃的提议后,阮瑟总觉得他们二人之间有些许微妙。

一如往常的亲密、交谈,她和赵修衍似乎都已经翻篇,又默契地避而不谈。

他放心地将名下私产交予她打点,她得闲时也会为他弹弄一两曲琴音,入夜后交颈而卧,相拥而眠。

她依旧望着那片遥遥春色,停滞不前,缄默地看着罅隙丛生,故作无动于衷。

一如此时,文不对题。

赵修衍一怔,似是全然不曾料到阮瑟会是这般反应。

与他和谢嘉景所预料的情况相去甚远。

不等他细细揣摩阮瑟的意思,话语先思绪一步落定,“不是补偿。”

恍然回神,赵修衍稍作诧异后便顺着前一句话继续道:“母亲的初衷是想让我将玉佩交给喜欢的姑娘,成双成对,多添一道彩头。”

“当初留你在上京的手段不算磊落,让你也多有顾忌。”

回想着和谢嘉景同看的那些戏本、商定好的言辞,他像是全然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字句中都斟酌着认真,“谢嘉景说,若我心悦你,阖该与你定下信物,以作定情。”

“这半个月里,我思想来去觉得只有这对玉佩最合适。”

阮瑟失笑。

为赵修衍的病急乱投医。

她轻轻拂去落在赵修衍发顶的白雪,“这种事,王爷都敢偏听谢嘉景的话吗?”

在这等风月事上,如果谢嘉景的话当真可信,他和如鸢也不会走到今日境地。

赵修衍竟然还敢去请教他,也不怕误入歧途。

听她一言,赵修衍后知后觉,半真半假地道:“除却他和高瑞,也不敢有人在本王面前妄言了。”

“他自己没能修得正果,但有些话总还是在理。”

“之前我从未同你表明过心意。”或是谢嘉景久病成良医,或是高瑞的通透足以勘破风月、点醒赵修衍,此时风雪林立,他的话正中下怀。

有如晨曦照影,驱散不远处的茫茫叠叠的迷雾。

赵修衍握住阮瑟撑着油纸伞的手,垂首望着她,手中仍握着玉佩,“即便说过,也是在旁人面前。不是权宜之计,但也会教人半信半疑。”

四目相对之际,阮瑟蓦然攥紧了伞柄。

做着甚至都骗不过她自己的争辩,“我不是……当时并没有不信王爷。”

她永远记得冬至时的日暮,背远绯霞飞鸟,赵修衍大步进殿时的那一句“一见钟情”。

尽管她有一瞬失神沉溺,尽管她的少年心事又添一笔。

动容过也迟疑过,但她更能看得清自己的处境。

那一纸字据便是唤她清醒的最好证明。

“当时。”赵修衍抓住她话中的纰漏,笑道,“所以如今还是不信,是吗?”

阮瑟有些狼狈地别开视线,“王爷今日与平常格外不同。”

不作遮掩地追问她,颇有种不依不饶的感觉。

这也是同谢嘉景学的吗?

久浸朝堂,赵修衍阖该很是通透又善于洞察人心,堪堪打住并不合宜的追问。

就想那日在花厅,她三番两次回绝正妃一位,赵修衍便适时收住,转而绕到公中和私产上。

彼时是她要争取自己日后的自由和坦然,顶着将将要触怒他的可能,贸然又冒昧的追问。

那而今,赵修衍又缘何如此?

他向来自持,她的容貌并不能让他动摇。

情之一字外,她别无所给。

而上位者,又怎么会贪图毫无裨益的情爱。

赵修衍松手、上前三两步,与阮瑟紧紧相依,“今日若不问,难道本王要等到你四月将走之际再相问吗?”

只单一句话,又换了自称,压迫感便随之而来。

抚上阮瑟侧脸,稍稍用力,教阮瑟不得不正眼看他,赵修衍继续道:“这段时日你一切如常,暗里却不曾停歇地打点封地各州的事。”

“亲近,待本王又如待主上。”

不知何时偏离既定的戏本,掺杂着似有若无的真切。

“留你在上京时,我没想过用你来搪塞、应对宫中世家。”

“那日我多有失言,才惹你心伤。”

似是被飞雪迷了眼,阮瑟鸦睫轻颤、眼眶微湿,寥寥清泪如失控般缓缓而落,洇湿他指尖。

又堪堪止于这一滴。

她还清醒着,并没有被他的话全然带到感动不已的境地,“当日立约时,作为王爷替我找寻母亲故人的交换,王爷若提前告知,我可以应下王爷任何吩咐。”

其中应当含括在宫中、在沈太后等人面前故作恩爱情好的吩咐。

又如何不是一种搪塞?

沈太后是开端,孟家便是一股想要裹挟着她被迫卷涉其中的浪潮。

他们能全身而退,她不行。

“是。”

谨记谢嘉景的叮嘱,该坦言时便坦言。

赵修衍认得直快,“但如今我反悔了。作为替你寻人的置换,我想你长留上京。”

阮瑟心神俱颤。

仿佛应了她下午所想,赵修衍当真不愿在四月后放她离开。

半年之期匆惶,而他贪图的是并无期限的长伴。

她抿唇,斟酌试探,“可我并无长留上京的理由,我或王爷终归都会寻到那位故人。”

这是明面上,他们唯一的羁绊。

“我们会寻到故人。”赵修衍笃定道,趁势将一枚玉佩放到阮瑟手中,又与她一同握住,“但我们也会一齐去见他。”

“今日除夕,往岁一年都会随之过去。”

“瑟瑟,往后岁岁,我都想与你同来此地,同看相思。”

“你愿意收下这枚玉佩吗?”

你愿意长久留在京城、留在雍王府吗?

听出赵修衍的言外之意,阮瑟握住入手温凉的玉佩,擡眸看他。

眼前人同初遇时别无二致,只是此刻他眸中多了许多温情,影影绰绰地倒映出她的身影。

仿若怀揣着不世情深,雪月中万般温柔奔涌,都是他双眸中的她。

“王爷日后,会忘记今晚所言吗?”

“还是对我另有辜负,才起的挽回心思。”

阮瑟正色问道。

是在等赵修衍再一次的笃定,也是给她自己的最后一次相问。

“不会,也不是。”赵修衍伸手,两枚玉佩平躺在他们的手心,并排而立,“母亲说过,这两枚玉佩是父皇少时得国清寺方丈所赠,会庇佑两情相悦的人。”

“若是一方起了异心,便是有违佛祖荫庇,或是痛失所爱,或是爱而不得。”

“林林总总,大多都难以善终。”

大胤佛寺林立,百姓礼佛也信佛,对佛祖启示更是深信不疑、明身笃行。

只怕稍有不善,便会被拂去佛祖庇护。

阮瑟一笑,终有心情戏谑道:“原来王爷不止会看周易,也会偏信佛祖。”

自然是都不信的。

他母妃生前虔诚礼佛,诸事都要求佛祖一问。即便后来她暗中笼络朝臣簇拥,都不曾怠慢神佛。

可最后仍旧求不得善终,心愿未成。

他甚至都没来得及见惠妃最后一面。

神佛所言所示,不过尔尔。

赵修衍腹诽轻蔑,面上却是笑应,“在有些人、有些事上,不得不信。”

替阮瑟系上玉佩后,他将自己那尾玉佩递到阮瑟面前,意思不言而喻。

“幼稚。”阮瑟将伞递给他,半是好笑半是无奈地借过玉佩,俯身系在他腰间,又为他理了理衣襟,“若是让谢大人瞧见今日的王爷,怕也要迟疑不敢认。”

“不需要他认出来。”知晓她这是答应了,赵修衍放下心,牵住她的手,撑伞准备往另一处走。

步伐尚未迈开,就被阮瑟一手拉住。

赵修衍低头,“瑟瑟怎么了?”

“王爷还没说,上京城的传闻是什么?”阮瑟挽住赵修衍的手臂,试图套话,“这该不会是王爷骗我出来的理由吧。”

除夕夜冒着风雪登上辛涯山,总不会就为了送她定情信物。

确实郑重,但又总觉得不止如此。

“你倒记得清楚。”

“不过灵验与否……”赵修衍指向近在咫尺的连理枝,为她解惑,“京中传闻,除夕夜时若能同心上人共折一段相思树的枝桠,便会共结连理、永结同心。”

顺着他指向的方向,阮瑟重新望向那棵连理枝,有些感叹,“之前我常听长辈说,有些佛寺和道观中会养一棵祈福树,以供往来香客祈愿、求问姻缘。”

“不想上京城信的竟是连理枝。”

比起坠满祈福带的古树,连理枝貌似更能求得相思。

风雪渐停,寒意却愈演愈烈,赵修衍脱下冬氅、裹在阮瑟身上,“风土不同,风俗自然也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