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if线(1)
if线:青梅竹马
“宁儿,收拾好了吗?”
一道温柔的女声从门外传来,姜毓宁坐在妆台前仰头看向铜镜,绣夏又将她的打扮从头到尾确认了一遍之后,对她点点头。
“母亲,我好了!”姜毓宁扬声回答,小跑着走出了房门。
阶下立着一个三十来岁的美妇人,是姜毓宁的嫡母何氏,她自己没有孩子,一直都将姜毓宁养在膝下,将她视作亲生女儿。
何氏看着迎面朝自己跑过来的姜毓宁,牵住她的手,道:“走吧,先去宁安堂瞧瞧你祖母。”
景安侯府是太后母族,老夫人杜氏是姜毓宁的亲祖母,住在正院宁安堂。
膝下一共两房,只不过长房姜础是老侯爷已逝的原配所生,身为嫡长,继承了景安侯的爵位,一家住在东院。
二房姜砚,姜毓宁的父亲,是填房杜氏的儿子,虽然没有爵位,但却是早些年的进士,这些年一直在江南为官,姜毓宁的亲娘柳氏陪他赴任,随行照顾,至于发妻何氏则留在京城侯府,替他照看子女。
何氏和姜砚虽是夫妻,二人的关系却是客气有余,亲近不足,因此成婚多年都没有自己的孩子。
但她并不在意这些,只把姜贺今和姜毓宁这一对庶出都当做自己的儿女来养,一家住在西院。
今日是中秋,宫中有中秋宴会,京中各家三品以上的官员和皇亲国戚都要进宫参加宴会。
何氏带着姜毓宁出了西院,先去叩见老太太,然后一起走出宁安堂时,东院卓氏已经带着几个女儿等在廊下了。
一行人互相见过礼之后,到二门外上马车,东院一辆,西院和老太太坐一辆。
姜毓宁辈分小,紧挨着老夫人坐下,杜氏偏头看她今日的打扮,欢喜道:“宁儿果然已经是大姑娘了。”
何氏也十分感慨,点头道:“是啊,再过年就十五及笄了,也该说亲了。”
说到这,她忽然想到什么,往杜氏身边凑了凑,压低声音道:“我前一阵回娘家,我娘家嫂嫂家里和成国公府有些来往,听说,今年这场中秋宴会,是陛下想为太子殿下选妃。”
“太子?”杜老夫人蹙了下眉,“也是,太子殿下如今也快十八岁,是该娶妻生子了。”
何氏回答:“也不止太子,还有几位世家公子,都已到了年岁,今年皇后娘娘特意叫咱们都带上各家的女儿,除了想挑选一位太子妃之外,想必也是有让各家相看的意思。”
“去岁宁儿在公主府上了半年的女学,结交了宁寿郡主,也认识了不少年轻出色的公子,您说……”
后面的话她没有直接说出口,意思却很明显,今日能进宫赴宴的公子都不是普通身份,何氏是真心把姜毓宁当成自己的女儿的,自然希望她能嫁的好些。
姜毓宁没听见两人在说什么,她撩开车帘,一直在看街上来往的行人。
杜老夫人见她如此,摇了摇头,叹道:“这些年阿砚不在京城,膝下就只有宁儿这一个女儿,这些年来在西院备受娇惯,养出了一副不谙世事的天真性子,依我说,她这性格实在不宜高嫁,否则那深宅大院,妯娌亲戚,她又哪里把控得住。”
这话实在有道理。
姜毓宁虽为庶出,实际却是被娇养着长大的,上头有祖母和何氏,还有一个成熟懂事的兄长,自然是什么烦心事都落不到她的头上,已经快要及笄的姑娘,都没有一点儿心眼,将来若真嫁入高门,碰上难缠的姑婆,怎么把握住夫君的心?岂不是要被底下的妾室生吞活剥了吗?
虽然姜毓宁还没有嫁人,甚至还没有成婚,但是一想到那个画面,何氏就十分发愁。
两刻多钟后,马车听到了定安门外,三人下车之后,正看见前头长房等人已经下车了,卓氏正拉着二女儿姜毓秋在叮嘱些什么,一边说还一边替她捋正鬓边的珠钗流苏。
杜老夫人看在眼里,对身边的何氏说:“想来卓氏也是知道今日宴会的真正目的的,既然她们有这个心,身份也配得上,这份体面就让她们长房去挣吧,至于咱们宁宁,到时候嫁个中等爵位的书香门第,就足够了。”
何氏点头应下,“是,媳妇心里有数了,母亲放心。”
进宫后,她便紧紧拉着姜毓宁的手,将她圈在自己身边,生怕她出去乱走乱撞,被哪家的公子撞见。
她如今虽然才只有十四岁,五官尚未长开,却已能窥见日后是何等貌美出众。
姜毓宁自然是不知道何氏的心思,心里还有些小小的不高兴,今日可是中秋节,她特意裁制了新衣裳,还精心打扮了一番。
却不想进了殿之后,就一直被母亲拘着,连走出扶摇殿的机会都没有。
正在这是,宣丛梦过来找姜毓宁,她先给杜氏福了福身,然后对着何氏道:“何伯母,我可以带毓宁出去玩吗,今年陛下特意盖了一座赏月台,我想去看看呢!”
其实按身份来说,她是郡主,本不必对何氏这么客气,但因为她和姜毓宁在女学中相识后,十分投缘,自然视何氏为长辈。
听她这么说,何氏也不好拒绝,一旁姜毓宁也眼巴巴地看着自己,何氏不由得有些心软。
最后还是杜老夫人点了头,“毕竟是中秋,去玩吧。”
然后又十分不放心地对宣丛梦说,“郡主,宁儿年纪小,不懂事,郡主别带她去人多的地方,若是冲撞了哪位贵人,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