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各方意见,主持座谈会的秦风耐心倾听,最后总结道:“各位的意见都很有价值,反映了不同层面的关切。立法的目的,不是为了扼杀发展,而是为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保护雾江,是底线,是红线,这一点绝不能动摇。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考虑就业和社会的承受能力。”他转向法制办和人大工委的同志,“请你们深入研究,能否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设计科学合理的过渡期方案和配套扶持政策,比如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帮助传统企业绿色化改造或转型发展,实现环境保护与稳就业、促发展的多赢。我们要寻求的是最大公约数,让法规既有‘牙齿’,又能落地。”
这种开放、审慎的态度,使得立法过程虽然充满辩论,但始终朝着凝聚共识、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
除了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组更注重制度的系统集成和协同效能。秦风强调:“长效机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文件,而是一个相互衔接、彼此支撑的有机整体。”
在他的推动下,一系列配套机制陆续建立或完善:
科学的决策机制:规定重大规划、重大项目必须经过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法定程序,避免“拍脑袋”决策。
严格的监督机制:强化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制度不折不扣执行。
精准的考核机制:修订了区县和部门绩效考核办法,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等指标的权重,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明确将生态补偿、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支出纳入中长期财政规划,确保资金持续稳定投入。
高效的政策落实机制:建立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督查问责机制,对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
这些机制环环相扣,共同织就一张保障江泉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之网。
经过数月的紧张工作,《雾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版)等首批关键制度相继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正式颁布实施。在颁布仪式上,周海洋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秦风市长做了详细解读。
周海洋书记语气庄重:“这些法规和制度的出台,标志着江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智慧,固化了过去实践的成果,更承载着对江泉未来的承诺。这意味着,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绿色发展,在江泉不再是某一届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法定责任和城市基因!这是我们对历史的交代,也是对未来的担当!”
秦风在解读时,特意看向台下那些曾经为雾江治理、产业转型、民生改善付出艰辛努力的干部和群众代表,动情地说:“这些白纸黑字的条文背后,是我们共同奋斗的汗水,是江泉百姓殷切的期盼。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希望全市上下共同遵守、共同维护、共同监督,让这些制度真正成为守护江泉绿水青山、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护身符’和‘指南针’。”
仪式结束后,周海洋和秦风再次漫步雾江边。江水奔流,一如往昔,但两人心中却多了几分踏实与笃定。
“海洋书记,有了这些制度保障,我心里踏实多了。”秦风望着远方的江水说道。
周海洋点点头:“是啊,这是我们能留给江泉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好的制度,也需要后来的执行者怀着公心、带着温度去落实。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基础打好,把规矩立明。剩下的,就要交给时间,交给未来,交给江泉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