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江山如画 民心如镜(1 / 2)

时光的笔触,在江泉大地上描绘出波澜壮阔的画卷。经济的指标、项目的剪影、政策的文本,固然是衡量发展的标尺,但一座城市真正的温度与价值,最终沉淀在寻常巷陌的烟火气里,镌刻在每一位普通市民的眉眼之间。当宏大的叙事归于日常,当改革的成果融入生活,那些最质朴、最真实的百姓口碑,便成为对一段奋斗岁月最权威、也最动人的历史评说。

初夏的江泉,万物并秀。雾江碧波如练,两岸绿树成荫,高楼广厦间点缀着公园绿地,街头巷尾洋溢着安宁与活力。这一天,市长秦风推掉了所有的会议和应酬,没有通知任何部门,只带着秘书杨小波,悄然走入这座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城市深处。他要去倾听,去感受,去验证,那比任何奖杯都更珍贵的——民心。

清晨,薄雾如纱,轻笼江面。秦风信步来到雾江三号码头附近,这里曾是他初到江泉时,目睹污染最严重、心情最为沉重的地方。如今,昔日的排污口早已封堵,取而代之的是亲水平台和蜿蜒的滨江步道。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坐在小马扎上,悠闲地垂钓。

秦风走过去,蹲下身,轻声打招呼:“老师傅,早啊。钓着鱼了吗?”

老人抬起头,脸上是长年风吹日晒留下的深刻皱纹,但眼神清亮。他乐呵呵地指着身边小桶里的几条巴掌大的鲫鱼:“还行,够熬碗鲜汤了!这水好了,鱼也回来了。”他打量了一下秦风,觉得有些面熟,又一时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秦风笑着问:“老师傅,您在这江边住了不少年了吧?感觉这江水变化大不大?”

这一问,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他放下鱼竿,感慨万千:“哎呀,同志,你是不知道啊!我在这雾江边打鱼、住了快六十年了!以前的雾江,唉,那叫一个脏啊!水是黑的,味儿是臭的,别说鱼了,连水草都活不了。我那几条破船,早就烂掉了。那时候,看着这江,心里堵得慌啊!”

老人指着清澈的江水,语气激动起来:“可你看看现在!这水多清!能看见底下的水草和小鱼虾!政府花了大力气啊,关厂子、治污水、修堤岸、种树……真是干了件大好事!我现在虽然不打鱼了,但天天来这儿坐坐,钓钓鱼,看看风景,心里头舒坦!这比啥都强!”

这时,旁边一位锻炼的老太太认出了秦风,惊喜地喊道:“呀!这不是秦市长吗?”

老渔夫一愣,猛地站起来,手足无措:“市……市长?您是秦市长?”

秦风连忙扶住老人,温和地说:“老师傅,您坐。我就是来看看,听听大家的心里话。”

老渔夫紧紧握住秦风的手,眼眶有些湿润:“秦市长,谢谢您!谢谢政府!是你们让这雾江又活过来了!这是我们老百姓最大的福气啊!”周围的几位晨练市民也围拢过来,纷纷表达对环境变化的欣喜和对政府工作的称赞。

此情此景,让秦风百感交集。他想起初来时面对污浊江水的痛心,想起治理过程中遭遇的重重阻力。此刻,老渔夫那双粗糙的手和由衷的笑容,胜过千言万语。民心,就是这江清水,映照出奋斗的价值。

离开江边,秦风让杨小波驱车来到位于高新区的大学生创业园。在一间名为“新织造”的工作室里,一位名叫李哲的年轻创始人,正和团队成员讨论着新产品的设计。工作室里,陈列着用传统蓝印花布与现代设计结合制作的文创产品,时尚而富有底蕴。

李哲见到秦风突然到访,又惊又喜。他曾是北京一所知名高校的设计专业高材生,毕业后留在首都工作,收入不菲。两年前,他却毅然辞职返乡创业。

“秦市长,您怎么来了!快请坐!”李哲热情地招呼。

秦风看着充满活力的工作室和富有创意的产品,赞赏地点点头:“李哲,我记得你。上次青年创业座谈会,你发言很有见地。怎么样,回来创业,感觉如何?有没有后悔?”

李哲给秦风倒了一杯水,眼神坚定:“秦市长,说实话,刚回来时,家里人不理解,朋友也觉得我傻。但这两年,我看着江泉一天天变好,创业环境也越来越棒,我一点不后悔!”

他兴奋地介绍:“我们工作室主打‘非遗+文创’,利用咱们江泉传统的蓝印花布工艺,结合现代审美,开发了一系列产品。政府给了我们创业补贴,提供了便宜的场地,还帮我们对接资源、推广宣传。去年,我们的产品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国外!更重要的是,”李哲语气深沉了些,“我能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尽一份力,这种成就感,是在大城市打工无法比拟的。”

他指着窗外高新区林立的新楼和绿树成荫的道路:“您看,现在的江泉,有活力,有希望!留在家乡,同样能实现梦想。我们好几个同学,看到我的情况,也打算回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