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原料运输车抵达厂区门口的消息刚传进指挥室,林晚的目光还停在监控屏上。她没有立刻回应后勤组的确认请求,而是调出了另一条数据流——调查小组传回的敌方据点实时影像。
画面中,几辆黑色厢式车正频繁进出地下车库,人员穿着统一制服,行动节奏明显加快。她盯着看了十秒,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随即接通内部通讯。
“把过去六小时的出入记录全部调出来。”她说,“我要看每辆车停留的时间、载重变化和驾驶员信息。”
助手应声而去。林晚起身走到主控台前,将铁证存储盘插入终端。屏幕切换,一段视频开始播放:昏暗房间内,一个戴面具的男人坐在长桌尽头,对面站着本地非法组织头目。两人交谈不到三分钟,资金流向文件被当场交接。
这段视频是三天前获取的核心证据之一。
她看完一遍,又放了一遍。这次她闭了闭眼,集中精神,睁开时目光锁定画面中面具人的右手——那根无名指上有道细疤,曾在一份境外档案里出现过。
“代号‘灰影’。”她在心里确认。
几分钟后,助手送来出入统计表。数据显示,最近四小时内,敌方运输频率比平时高出三倍,且所有车辆底盘都经过改装,具备隐蔽夹层特征。
林晚转身拨通会议频道:“召集联盟高层,三十分钟后战略会议室集合。议题:反击计划启动。”
---
会议室灯光调至作战模式,环形大屏亮起,显示当前局势图。各职能部门代表陆续到场,有人坐下就问:“是不是要动手了?”
林晚站在前方,没回答问题,先点了系统里的最新动态。敌方据点热力图跳了出来,红色区域集中在地下三层和西侧仓库。
“他们准备动了。”她说,“不是试探,是全面推进。”
一名高层皱眉:“我们现在打出去,万一证据链被反咬怎么办?舆论那边可不一定买账。”
另一个人开口:“那就继续等?等到他们先把我们的人挖出来?”
争论很快升温。一半人主张立即曝光全部证据,制造社会压力;另一半坚持按原节奏稳扎稳打,避免激化局势。
林晚听着,没有打断。等声音稍微平息,她走到控制面板前,调出一组数据。
“这是昨天上线的‘你问我答’专栏互动结果。”她说,“七十二万次访问,其中五十三万人主动提问。最多的问题是——幕后是谁?”
她顿了顿,看向坐在右侧的两位态度模糊的负责人。
“民众已经准备好听真相。”她说,“不是因为我们说得多漂亮,而是他们自己猜到了危险在哪里。”
说完,她微微侧身,凝视其中一人的眼睛。短暂几秒,她看到了对方真实的顾虑:怕担责,怕决策失误导致连锁反应。
再看另一个,内心其实支持揭露,但担心执行不到位。
她收回视线,开口:“所以我们不能一次性全放出去。”
全场安静下来。
“我提议采用三阶段揭露。”她启动演示文档,屏幕上出现三个时间节点。
“第一阶段,匿名渠道向三家主流媒体投放部分通话录音和转账截图。不署名,不解释,只让内容自己发酵。”
有人问:“如果他们否认呢?”
“会有人替我们追问。”她说,“只要消息散开,公众自然会查来源、比时间线。我们的任务不是说服所有人,是让怀疑生根。”
第二点出现在屏幕上:“第二阶段,在敌方召开核心会议时,同步泄露他们的内部通讯记录。重点不是内容,是让他们内部互相猜忌。”
“这招狠。”有人低声说。
“不是狠,是准。”林晚纠正,“他们越团结,破坏就越难。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自己停下脚步。”
第三点落下:“第三阶段,决战前二十四小时,举行公开发布会。现场展示全部证据链,包括视频、资金路径、技术分析报告。这一次,我们不再回应质疑,而是直接定性。”
会议室陷入沉默。
许久,之前反对的那位高层开口:“第一阶段什么时候开始?”
“今晚。”她说,“我已经联系好渠道,两小时内能送达。”
---
会后,林晚没有离开。她留在指挥室,重新接通调查小组的加密线路。
信号接通,对方图像出现在副屏上。背景是一间老旧维修间,墙角堆着工具箱。
“你们现在的位置安全吗?”她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