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手指在平板边缘停了一下,屏幕还停留在产线运行状态页。通讯器刚响起的提示音被她按了静音,下一秒手机震动起来。一条新消息弹出,来自市场团队:“舆情热度持续上升,但负面评论比例回升至百分之十七。”
她把平板转向自己,调出实时监控面板。大屏左侧滚动着社交平台热词,右侧是情绪分析曲线。关键词不断跳动——“听不懂”“太复杂”“像在看论文”。她盯着看了几秒,点开一条高赞评论。对方说联盟发布的技术说明用了八个专业术语,连查字典都找不到解释。
林晚起身走到指挥台前,接通市场团队频道。负责人很快出现在画面里,身后是忙碌的办公区。
“你们现在发的内容,普通人能看明白吗?”她问。
对方顿了顿,“我们尽量保持严谨性,毕竟涉及核心技术……”
“我不是问你们觉得严不严谨。”林晚打断,“是问一个送外卖的人、一个上夜班的保安、一个在家带孩子的母亲,他们能不能看懂我们在做什么。”
画面那头沉默了几秒。
“立刻把过去四十八小时所有发布内容按受众分类。”她说,“我要知道每条信息最容易让人卡在哪一步。”
通话结束后,她打开文档系统,开始逐条查看原始稿件。第一篇讲的是防御网络升级原理,通篇围绕“信号扰动阈值”和“能量反馈闭环”。第二篇介绍生产线恢复情况,提到“模块化装配流程优化”和“动态负载平衡机制”。
她翻到第三篇,配图是一张复杂的电路结构图,标题写着《关于继电器稳定性提升的技术路径解析》。
林晚合上文件夹,拿起笔在便签上写下三行字:术语太多,逻辑断层,没有具体例子。然后拨通内线电话,让市场团队负责人半小时后到指挥室汇报。
人来的时候带着一台笔记本电脑。林晚没让他坐下,直接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昨天那条纪实短片播放量破百万,为什么?”
“因为真实。”
“真实是什么?”她追问。
“是能看到人的脸,听到他们的声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可我们现在做的,全是反的。”林晚翻开对方带来的新稿子,“你说‘系统已完成冗余部署’,普通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换成‘就算一台机器坏了,另一台马上顶上,不会断电’,是不是更清楚?”
负责人低头看着自己的笔记。
“我不是要你们放弃专业性。”她说,“是要把专业的事说得让人听得懂。我们现在不是在写论文,是在争取支持。”
会议室陷入安静。外面走廊传来脚步声,有人抱着资料快步走过。
林晚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写下三个词:简化、故事、回应。
“从今天起,每条推送必须做到三点。”她转身面对对方,“第一,核心技术用日常比喻表达。比如反制武器,可以说成‘城市的大门锁升级了’。第二,加入普通人经历的故事,让他们觉得这事跟自己有关。第三,每发一条内容,必须留一个问题入口,让老百姓能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