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盯着直播画面中的那双眼睛,指尖微动。
她没有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那司机的眼神里有慌乱,也有刻意的表演痕迹。真正的恐惧不会夹杂停顿和设计好的台词。她关掉通讯窗口,转而调出南市桥执法记录仪的原始影像。画面上,对方在警员靠近时曾伸手去摸副驾储物格,动作隐蔽但连贯。
她按下回放键,慢速播放三遍,确认那只手的动作轨迹。不是求救,也不是反抗前兆,更像是在确认某样东西是否在位。
她立即下令:“把车内所有物品登记造册,重点检查副驾驶下方夹层。”
不到十分钟,调查小组传回照片——一块巴掌大的信号增强模块,表面贴着民用电子产品的标签,内部线路却与缴获的干扰设备高度相似。
林晚关闭图像,重新看向主控屏上的资金流向图。三条付款记录对应的号码仍未锁定具体身份,但技术组已查到其中两个号码注册的虚拟身份曾在同一网吧登录过加密网络。
她正准备下达进一步追查指令,科研中心传来紧急通知:反制武器最后一轮优化测试完成,邀请她前往验收。
林晚起身,离开指挥中心。走廊灯光稳定,脚步声均匀。她在电梯里看了一眼时间,距离原定量产计划还有四十七小时。
科研中心实验室门禁开启,冷气扑面而来。几名技术人员围在主控台前,神情紧绷。见到林晚进来,科研负责人抬头,欲言又止。
她没问话,直接走到数据面板前,调出实测场地传回的最后一组曲线图。脉冲释放后的能量波动线从剧烈震荡到平稳回落,整个过程持续三十九秒,最终稳定在安全阈值内。
“这是昨晚第三次调试的结果?”她指着图表上的关键节点。
负责人点头:“阻尼模块响应速度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二,定向压制范围扩大了三点六倍。但我们……还没敢签字。”
林晚看了他一眼。
那人低头搓了下手,声音压低:“之前两次模拟实战环境都成功了,可就在两小时前,低温环境下出现一次短暂失联,虽然只持续了0.4秒,但我们担心……”
林晚转身走向模拟对抗舱。
舱门打开,她取出一支便携式反制装置。黑色外壳,握感贴合手掌,启动按钮位于食指自然落点处。她站在标靶区中央,深吸一口气,按下开关。
嗡的一声轻震,装置进入待命状态。
她重复三次操作,每次都在不同位置触发。第一次正常,第二次延迟0.3秒,第三次再次出现微弱卡顿。
她停下动作,将设备递给身旁工程师:“把启动响应数据调出来。”
屏幕亮起,三组时间记录并列显示。林晚放大第二、第三次的数据波形,发现延迟都出现在温度低于十八度的情况下。
“这不是故障。”她说,“是温差导致电路反应变慢。”
工程师快速翻阅参数表:“我们没考虑到域外据点普遍处于地下或高海拔区域,那里的平均气温比市区低五到七度。”
林晚点头:“加装微型温控模块,不增加体积,不影响携带。”
技术人员立刻开始调整。二十分钟后,新版本装置完成组装。
她再次进入对抗舱,连续五次快速启动。每一次响应都在毫秒级,能量轨迹稳定如一。
“全频段干扰效率提升了多少?”
“百分之十七。”有人回答,“而且在零下五度环境中做了十轮测试,全部达标。”
林晚拿起笔,在验收文件上签下名字。
“现在可以签字了。”她说。
负责人接过文件,手还在抖。其他科研人员陆续上前确认数据,逐一签名。整个过程安静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