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5章 线索中断,调查陷入僵局(2 / 2)

林晚迅速调取后勤维护日志。果然,当晚九点至凌晨两点,整个物流园处于非工作状态,主线路关闭,备用电源也未启用。

“那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她轻声问。

没有人回答。

她站起身,走到控制台前,将这条信息标记为待核实项,并添加备注:**“无电环境下出现能量波动,需验证是否为独立能源驱动。”**

此时,头痛变得更明显。她喝了半杯水,靠在椅背上闭眼两分钟。再睁眼时,视线扫过各个终端屏幕。所有人都在忙碌,节奏比刚才稳定了许多。

她打开私人笔记文档,输入一句话:“当线索消失时,真正的调查才刚开始。”

然后退出页面,重新调出城市基础设施分布图。她的手指划过西北城区的几个关键节点——物流园、老变电站、地铁预留井口。三点连线形成的三角区中心,正是那座废弃通讯基站。

它已经荒废多年,产权归属模糊,周边没有常驻人员。理论上,不适合长期驻扎。

但她记得,在市场团队提交的一份商户访谈记录里,提到有工人曾在基站外墙看到新鲜脚印,时间是三天前的清晨六点左右。当时大家注意力都在金属运输上,没人深究这个细节。

她把这条记录单独提取出来,放入待复查清单。

就在这时,通讯频道突然响起一声提示音。

是调查小组一名成员发来的私信:“刚核对完保安录音的时间戳。他说听到声音是凌晨一点十五分。但我比对了园区监控的系统时间,发现当晚所有设备存在两分钟误差。也就是说,实际时间可能是……一点十三分。”

林晚盯着这条消息。

两分钟的偏差,通常不会引起注意。但如果对方刻意利用时间差进行隐蔽操作呢?

她立刻调出其他几条关键事件的时间记录。便利店店主最后一次见到可疑人员是晚上十点二十七分,监控显示为十点二十九分。外卖骑手拍照时间为十一点零五分,系统记录为十一点零八分。

每次都有两到三分钟的延迟。

这不是偶然。

她迅速建立一个新的时间校准表,将所有事件按照真实发生时刻重新排序。原本看似分散的行为,在修正后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间隔——每隔五十三分钟,就会有一次短暂的活动迹象。

五十三分钟。

接近一小时,但又差七分钟。

她忽然想起科研团队曾在早期分析中提过一句:某些低频能量装置需要周期性散热,间隔大约在五十至五十五分钟之间。

她还没来得及深想,太阳穴猛地一阵抽痛。她扶住桌沿,呼吸放缓。

不能继续用了。

她强撑着坐直身体,把时间校准表推送到全体成员终端,并附上指令:“按修正后的时间轴重排所有接触点,重点排查五十三分钟周期内的关联行为。”

说完,她关闭主屏,站起身走到窗前。

窗外,云都的夜晚依旧灯火通明。街道上车流平稳,高楼间的光点静静闪烁。一切看起来都没有变化。

她的手指轻轻压在玻璃上,感受着微弱的凉意。

远处某栋建筑的顶层,一道短暂的蓝光闪过,快得像错觉。

她眨了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