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的视线落在右下角闪烁的信号提示上,新的频率编号不断刷新,她手指在控制台边缘轻敲两下。
她没有动。
苏悦从侧席起身,手里拿着平板走到她身边。“第三阶段内容已经全渠道上线,市民自述视频点击量破千万,话题‘不只是我们在坚持’上了热搜第一。”
林晚点头。“继续推原始素材,不要剪辑。”
“有人开始质疑是作秀。”苏悦说,“一批新账号在带节奏,话术高度一致。”
“我知道。”林晚调出后台行为记录,“发布时间集中,互动模式单一,还是他们的人。让他们转。”
“你不担心舆论被带偏?”
“真实的内容不怕对冲。”林晚声音很稳,“我们不封号,也不解释。让公众自己看,谁在发声,谁在操控。”
她按下通讯键,接通科研分控室。画面切换,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新的能量干预模块。
“压制效率现在是多少?”她问。
“过去十二小时平均维持在百分之九十四以上。”对面回答,“但每次拦截后留下的信号残余有轻微变化,像是对方在调整响应方式。”
林晚记下几组波动参数,眉头微皱。她打开数据分析界面,将信号残余的时间点与舆情热度曲线并列比对。
每当正面信息传播达到一个高峰,残余信号就会以更低强度反弹一次。不是随机波动,是回应。
她在屏幕上圈出五组高频关联段,设定自动追踪任务,然后通知科研团队:“不要清除残余信号,保留它。我们要靠它找到源头。”
苏悦看了眼时间。“后勤组刚反馈,第一批志愿者物资已经送到社区联络点,居民自发组织的夜间巡查队也开始轮值。”
“很好。”林晚说,“把他们的行动拍下来,哪怕只是几个人坐在路灯下聊天的画面。普通人之间的信任,比任何口号都有力。”
她转身走向主控屏,目光扫过三条并行推进的进度条——能量压制率缓慢爬升,正向言论占比稳定在百分之六十七以上,情报覆盖率因调查小组传回的新影像提升了十二个百分点。
成效正在显现。
但她知道,敌人还没退。
她闭了下眼,再睁开时眼神更沉。今天的精神力还没恢复,太阳穴仍有隐隐胀感,但她必须再用一次“心灵洞察之镜”。
凝视科研负责人双眼。
能力开启。
一瞬间,她看到对方脑海中反复推演三种干扰波形组合方案。前两种已上报,第三种是非对称脉冲叠加,他没提——担心失败影响整体判断。
林晚收回视线。“试试那个非对称脉冲叠加方案。”
对方猛地抬头。“你怎么知道我在想这个?”
“我相信你们的专业判断。”林晚说,“现在是我们主动制造混乱的时候了。”
她下令启动模拟扰动程序,故意释放几组虚假能量响应模式,诱使对方误判反制逻辑。真正的主系统转入静默运行,等待反击时机。
通讯切断后,苏悦低声问:“这样会不会暴露更多?”
“他们会以为我们慌了。”林晚说,“以为我们在乱试。其实我们在布网。”
她调出城市基建图层,结合调查小组传回的加密影像背景中的管道标识,确认那处隐蔽通道属于废弃市政管网系统。
“联系后勤组,排查最近三个月该片区所有施工记录。”她一边操作一边说,“尤其是夜间作业和临时用电申请。”
“你要查谁动过地下线路?”
“不止。”林晚放大一段管道走向,“这种老系统早就停用了,现在有人重新接入,要么是为了隐藏设备,要么是为了建立备用通道。”
她指示调查小组改用远程传感装置布设监测节点,避免人员频繁靠近。同时启用市民志愿者网络,在周边社区匿名征集异常目击信息。
“让他们以为我们退了。”她说,“其实我们只是换了方式前进。”
苏悦坐回位置,开始整理最新传播报告。数据曲线持续上扬,多个地方媒体主动跟进报道,甚至有学校老师把视频放进课堂,讲给学生听。
林晚站在主控台前,一动不动。
她的脸色依旧苍白,指尖微微发颤,但脊背挺直。右下角的信号提示仍在闪烁,频率编号又跳了一次。
她记下新数值,标记为追踪重点。
这时,通讯灯亮起。调查小组发来一段新影像。
画面晃动模糊,显示一处地下通道入口,周围堆着施工围挡。镜头拉近,门缝里透出一丝蓝光。
林晚放慢播放速度,逐帧查看。蓝光有规律地闪动,间隔三秒一次。
她调出频谱分析工具,输入信号特征。系统比对后弹出提示:与G9泵站曾记录的加密协议片段匹配度达百分之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