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从凌晨两点的实验室开始,镜头晃动,没有配乐。一名技术人员趴在终端前,眼睛布满血丝,嘴里还嚼着半块面包。画外音是另一人在念参数调整方案。
接着切换到主控室,林晚的身影出现在角落,她站着说话,手势干脆。没有特写,没有修饰。
八分钟后,视频结束,黑屏打出一行字:“他们没有停下,因为我们还在等待。”
发布十五分钟,转发量突破一万。
二十分钟,登上热搜第三。
三十分钟,多家地方媒体主动转载,并添加编者按:“致所有默默守护城市的人。”
林晚看着数据曲线一路爬升,正向言论占比从百分之四十一跃至百分之五十七。
她调出评论区抽样分析,很多人提到“原来真的有人在拼命”,也有人说“终于看到不是公关稿的东西”。
苏悦站在她身后轻声说:“好几个话题都爆了。还有人自发做了合集,把这几年的城市应急事件串在一起。”
林晚点头。
她打开下一个计划文档,准备推进第三阶段内容。
这时,市场团队负责人走过来。“有个情况。”
“你说。”
“我们监测到一批新账号,开始大量转发我们的视频,但他们在评论区引导另一种说法——说这是‘作秀’,说我们故意展示狼狈来博同情。”
林晚立刻调取这批账号的数据行为。发布时间集中,语言模板化,互动模式单一。
“还是他们。”她说。
“要不要举报封号?”
“不急。”林晚想了想,“让他们继续转。”
“什么意思?”
“既然他们想炒热度,我们就让他们把火引得更大。”
她下令:“把接下来两支短片提前制作。一支聚焦后勤保障人员,一支记录普通市民在停电期间互相帮助的过程。明天中午同步推出,主题叫‘不只是我们在坚持’。”
“可这样会不会……”
“公众有自己的判断力。”林晚说,“我们要做的不是堵住反对的声音,是让更多真实的声音被听见。”
负责人离开后,苏悦坐到她旁边。“你累了吗?”
林晚闭了下眼,再睁开时已恢复清明。“还撑得住。”
她第三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凝视每一位在岗成员的眼睛。
她看到有人想起母亲转发了视频并留言“我女儿也在这样的岗位上”;有人看到陌生人写下“谢谢你们没放弃”而红了眼眶;也有人尽管疲惫,但仍觉得“这事值得做”。
林晚放下手,轻声说:“继续推第三阶段内容。让普通人成为主角。”
深夜十一点,最新一轮推送完成。
数据显示,正向言论占比升至百分之六十七,关键商圈人流恢复率超过八成。多个社区群组自发组织夜间巡查队,表示愿意配合应急响应。
林晚仍站在主控台前,手里握着一杯凉透的茶。她的脸色有些苍白,但目光没有离开屏幕。
右下角,那条“微弱信号注入”的提示仍未消失。
她记下信号频率编号,设定自动追踪任务,准备明天第一时间深入分析。
苏悦收拾完素材文件,小声问:“还要待多久?”
“再一会儿。”林晚说。
她看着舆情曲线趋于平稳,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面。
下一波攻击一定会来。
但她也知道,有些人已经开始选择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