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压缩15%,但会影响散热。”技术代表回答,“不过这次任务不需要长时间运行,问题不大。”
“那就按最小尺寸做。”她说,“到时候要有人带着它进入地下通道,越轻便越好。”
“好,我马上调整。”
林晚盯着图纸细节,突然注意到一角有个标记符号,像是某种编码缩写。她放大图像,发现是设备识别码的一部分,格式与联盟标准不符。
“这个编号是怎么来的?”她问。
技术代表看了一眼,“哦,那是临时注册号。正式编号得等备案完成才能生成。”
“用旧编号体系?”
“对,沿用三年前的老规则,因为新系统还没接入应急通道。”
林晚记下了这一点。她不喜欢临时的东西,在这种时候尤其危险。
她站起身,走到打印区取出刚输出的图纸,一张张翻看。每一页都标有修改时间戳,最新一版显示为五分钟前完成。
“你们进度很快。”
“不敢慢。”技术代表擦了擦眼镜,“谁都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林晚把图纸放回桌上。她知道团队已经拼尽全力,但她还需要更多保障。
“我要你亲自盯着组装过程。”她说,“每一个零件都要确认来源,焊接点拍照存档,最后测试全程录像。”
“没问题。”
“还有,原型机完成后,先不要联网。做一次离线模拟,用昨天那组真实波动数据做对照。”
“行,我安排双人复核。”
林晚终于坐下。她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节奏平稳。虽然身体还在承受能力使用的副作用,但她的情绪已经稳定下来。
至少现在,他们有了应对方向。
主控室安静了几分钟。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系统提示音交替响起。突然,科研组那边传来一声轻响。
“怎么了?”林晚问。
“找到了一个优化点。”技术代表看着新跳出的数据,“如果我们把脉冲间隔缩短0.1秒,干扰效率能提升12%。虽然耗能增加,但在短时间内完全可以承受。”
林晚走过去看屏幕。新的模拟结果显示,波动曲线在被打断后恢复速度明显变慢。
“就按这个版本做最终设计。”她说。
技术代表点头,开始更新文档。林晚退回座位,打开通讯面板,准备通知下一阶段人员待命。
就在她即将发送消息时,眼角余光瞥见热力图边缘出现了一个微小突起。不是整体上升,而是某个局部点位突然跃升。
她停下动作,放大该区域。坐标显示为G9废弃泵站西北角,正是接应车曾转移过去的地点。
“这里刚才有信号?”她问。
值班员摇头,“没有记录。可能是短暂反馈,系统自动过滤了。”
林晚盯着那个点,没有说话。她记得G9泵站没有任何电力供应,也不在常规监测范围内。
她调出十分钟内的历史数据流,手动逐帧查看。在某一秒,确实有一段极短的能量波动闪过,持续不到两秒,随后消失。
特征频率与“潮汐”一致。
她立刻打开通讯器,声音冷静:“通知专项小组,原型机必须加装定位追踪模块。另外——”
她顿了一下,看向技术代表。
“把G9泵站列入备用监控名单,设置最低阈值警报。”
“收到。”技术代表记下要求,转身去修改设计图。
林晚没有移开视线。屏幕上那个点已经恢复平静,仿佛刚才的一切从未发生。
她的手指仍悬在发送键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