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小组A单元负责人发来的消息还停在屏幕上,“别碰它”三个字刚回过去,林晚的手指已经滑向主控台左侧的舆情监控面板。
她调出全网热词排行。不到十分钟,**“非法监控”**跳到了第三位。相关话题下,一条视频转发量突破百万。画面是模糊的街景,配文写着:“他们就在你身后,你以为安全,其实早被盯上。”
这不是普通的舆论发酵。
她立刻点开数据后台。发布源头集中在二十个账号,注册时间都在过去四十八小时内。这些账号没有历史互动,不关注任何日常内容,只推送与联盟有关的负面信息。更关键的是,它们的发布时间高度集中,在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每隔十五分钟释放一条,节奏精准得像程序设定。
林晚把视线转向资金流动图谱。三条红线正在缓慢上升——中小投资机构撤资预警、项目合作方暂缓付款、信用评级机构启动紧急复核。
有人在同时攻击她的声誉和资金链。
她按下通讯键,接通市场团队。“所有人进会。”声音很稳,但指令一个没停,“第一组联系合作媒体,三十分钟内发联合声明;第二组整理最近三个月的公开项目数据,做成简报;第三组进入社交平台评论区,用实名认证身份回应质疑。”
命令下达后,她靠在椅背,闭眼一瞬,再次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第一个成员正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方。林晚看清了他的念头: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得太过了?那个被拍到的同事,穿的确实是便装,可普通人看到只会觉得是跟踪。
第二个成员在快速翻查法务文件,心里反复确认行动是否合规。他怕的不是舆论,是哪条流程出了漏洞,被人抓住把柄。
第三个成员低着头,眼圈发青。他已经连续工作三十六小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撑住,不能倒。
林晚睁开眼,没有安慰,也没有喊口号。她直接调出一组对比图投影在主屏上。
左边是那条病毒式传播的视频截图,右边是城市公共监控的时间戳记录。两相对照,对方剪辑时删掉了目标人物先闯入禁地、再破坏设备的画面。
“这二十个账号,七成使用AI生成文本。”她说,“凌晨发布的帖文,IP来自境外中转服务器,最终指向两个技术节点。其中一个,和昨天那个便利店的网络服务商有关。”
没人说话。
“这不是民意爆发。”她声音不高,“是有人花钱雇人,用程序批量造势。我们的调查行动全程有备案,每一步都经得起查。现在退,就是认错。”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了。
有人开始重新梳理回应口径,有人主动提出去对接审计部门调取资金证明,还有一个年轻女孩举手:“我可以去直播平台连线,用数据拆解那些谣言。”
林晚点头,“去做。”
她刚结束短会,法务组的消息又来了。一份名为《内部清算预案》的文件正在投资者群里流传。文档格式规范,盖有伪造公章,连财务编号都模仿得极为相似。
更麻烦的是,一位财经博主正在直播,标题写着“云都市场即将崩盘”。直播间人数迅速涨到十万以上,弹幕里不断有人问:“要不要抛?”
林晚立刻联系三家长期合作的审计机构。对方答应紧急召开线上发布会,公开联盟账户流水和项目进度。
“时间定在两小时后。”她说,“所有数据必须带第三方验证标识。”
接着,她打开个人账号,写下一段声明。
“我们没有监视市民。我们追踪的是试图篡改城市能源系统的人。你们看到的模糊背影,是我们阻止了一场可能让整个城区断电的攻击。你可以质疑我,但请给真相一个时间。”
她检查一遍,点击发布。
一分钟内,转发量破万。不少用户开始留言追问细节,有人贴出自己家昨晚突然跳闸的经历,怀疑真有问题存在。
但这股势头没持续太久。
半小时后,一个新视频上线。画面是一个戴帽子的男人站在楼顶,对着镜头说:“我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打着安全的旗号,实际上在收集每个人的行踪。我已经掌握了证据,明天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