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8章 神秘跟踪,小组陷入新困境(1 / 2)

第三轮测试的数据流还在主控屏上滚动,林晚盯着那段反向波形的重复序列。她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稳定。耳机里传来科研组确认实验暂停的汇报声,她刚要回应,通讯面板突然跳出一条紧急加密信息。

是调查小组发来的。

“目标出现反常行为,我们可能暴露了。”

她立刻调出他们的行动日志。十分钟前,三名成员按计划尾随三名可疑人员进入城西旧工业区。路线交叉,掩体选择合理,前期一切正常。但就在接近对方临时落脚点时,其中一名陌生人突然转身,沿着原路折返。监控回放显示,那人走得很慢,经过调查员藏身的巷口时,脚步没有停,头也没偏,可就在擦肩而过的瞬间,他抬起的手腕微微转动了一下,像是在调整袖口。

这个动作出现在两个不同角度的摄像头中。

林晚放大画面,发现他的视线明明朝前,却在那一秒轻微压低了下巴。那一瞥不是看人,是定位。

她马上调取城市交通系统数据,把那人从出现到离开的每一步路径连起来。线条呈现出一种奇怪的规律——每次转弯都恰好避开主要监控盲区,却又不完全隐藏身形。这不是逃跑路线,是试探。

有人知道他们在盯梢。

她立即接通调查小组备用频道。接通后,那边声音很轻,背景有风声,说话的人在移动。

“我们已经撤离原位置,但信号不稳定,GPS延迟了二十秒。”

“所有联网设备关掉。”林晚说,“用步行路线返回安全屋,不要走主街,避开地铁口和公交站。”

对方顿了一下,“可是……刚才那辆黑色电动车,我回到第二个路口时又看到了。骑车的人戴着头盔,看不清脸。”

“换方向。如果再出现,拍下车牌,别靠近。”

通话结束,她转手将指令同步给技术支援组:清除所有调查组成员手机中的后台进程,重新刷入离线系统。同时封锁他们近期使用过的IP地址段,防止被逆向追踪。

五分钟后,第一份撤离报告传回。三人分两批离开,途中更换了两次路线。其中一人回家后发现门锁有细微划痕,检查屋内无财物丢失,但床底的备用鞋盒被动过。鞋盒里藏着一支记录笔,里面存着上周的跟踪笔记。

林晚看着这份补充说明,眼神没动。

她打开视频通讯,逐一连接调查小组核心成员。每次接通,她都直视对方眼睛,短暂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第一个,焦虑但清醒,脑子里想着家人是否安全;第二个,愤怒中带着警惕,反复回忆自己有没有漏掉细节;第三个,虽然紧张,但有种被逼到墙角反而想反击的冲动。

没人害怕退缩,也没人隐瞒什么。

她关掉最后一个窗口,迅速重组指令。调查组即刻拆分为A、B两个单元,成员互不相识,联络方式改为每日随机生成的语音暗码。所有任务通过中转服务器派发,执行过程不得录音录像。

她亲自设定第一轮轮值表,把最稳重的两人分别编入不同小组,又加入两条新的撤离预案:一是遇险时立即破坏随身设备,二是若怀疑住所被侵入,直接前往备用据点并触发警报。

做完这些,她正准备查看最新监控反馈,通讯器再次震动。

这次是法务顾问的消息。

“社交平台出现匿名帖子,标题是‘谁在监视我们?’,附了几张模糊照片。其中一个背影和调查组成员特征吻合。发布账号刚注册不到一小时,IP经过三层跳转。”

林晚点开附件。

照片质量很差,拍摄角度像是从高处偷拍。画面里的人穿着深色外套,低头走在街边,身后五十米外站着那个被跟踪的陌生人。两人之间没有互动,但配文写道:“他们跟着你,你以为你看不见,其实他们一直在。”

这明显是在引导公众怀疑调查组的身份和动机。

她立刻回复法务组:“准备声明稿。强调我们只针对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进行合规核查,所有行动依法依规。先备着,暂时不发。”

接着她联系科研组副手:“能不能做一批小型屏蔽装置?能干扰特定频段的追踪信号就行,体积要小,可以贴在衣服内侧。”

对方回答需要两小时调试。

“尽快。”她说,“明天必须能用。”

她不想让调查组再赤手空拳上街。

这时,撤离中的最后一名成员发来消息:他已经抵达安全屋,全程未再发现异常跟踪。但在路过一家便利店时,店门口的监控探头转向了他,停留时间超过正常扫描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