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长出一口气,肩膀稍稍放松。
这时,科研主管的声音再次响起:“我们还能做一件事。”
“说。”
“既然知道了转账时间规律,我们可以提前埋点。”他的语速加快,“在下次资金流动窗口期,部署隐形追踪程序,顺着支付链反向渗透。只要它激活一次,我们就能拿到真实控制人信息。”
林晚看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
距离下一个可能的转账周期,还有六天。
“不行。”她说,“他们不会在同一个时间点走第二次同样的路。一旦发现异常,整个链条会立刻切断。”
“但我们至少知道他们的弱点在哪。”科研主管握紧鼠标,“这不是技术问题,是节奏问题。他们依赖固定的周期运作,说明背后有自动化系统支撑。只要有系统,就有漏洞。”
林晚没回答。
她在想另一件事。
赵铭为什么要亲自审批这些合同?以他的位置,完全可以交给下属处理。但他每次都自己签,甚至在非工作时间上线确认。
除非,这件事他必须亲手控制。
她忽然意识到,这些审批不只是通道,也是某种验证机制。就像钥匙,必须由他本人插入,才能开启下一步。
她重新打开员工行为分析模块,输入关键词:赵铭、审批、凌晨时段。
系统开始筛选。
一条记录跳了出来。
过去一年中,赵铭共有十七次在凌晨三点至四点之间登录公司财务系统,平均停留时间为八分钟。其中十二次与空壳公司付款审批相关。
而他的正常工作时间,是上午九点到下午六点。
这个人,在固定时间醒来,完成特定操作。
像一种仪式。
她把这条数据也加入图谱,和资金流转线并列摆放。
两条线完全重合。
她终于明白。
这不是单纯的贪腐。
这是一个正在运行的结构,一个依靠时间和权限双重保障的隐秘系统。赵铭不是偶然参与,他是这个系统的节点之一。
而他们现在,已经摸到了它的呼吸频率。
她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双手撑在桌沿。
屏幕上的图谱静静闪烁,三条资金线围绕一个空白中心旋转,像一张未完成的网。
她轻声说:“不是钱的问题。”
科研主管在视频里问:“你说什么?”
她没有回头,“是控制权的问题。他们不是在捞钱,是在建立一套能绕过监管的自动运转机制。每一次攻击,都是为了让这套机制多运行一轮。”
“如果我们打断它呢?”
“他们会反击。”林晚说,“而且比之前更狠。”
“但我们现在有机会。”
林晚看着那张图,很久没说话。
然后她转身,重新坐下,手指在键盘上敲下一行命令。
“准备一份精简版数据包,只包含资金流转规律和时间节点。”她一边操作一边说,“我要用最后一次‘心灵洞察之镜’,确认接收人是否可信。”
科研主管顿了一下,“你要亲自见谁?”
“明天开会时自然知道。”她关闭窗口,“现在,你去做一件事。”
“你说。”
“把模型缩小成可移植模块,装进独立存储设备。不要联网传输,有人来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