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迁都(2 / 2)

夏浩端坐龙辇之中,面色庄重,神情冷静而坚定。他透过车帘,遥望前方已然矗立天际的乾元城城阙,只觉心胸中有万千情绪奔涌,既有沉甸甸的责任,也有振奋人心的豪情。

乾元城外,朱墙巍峨,城楼高悬,金阙闪耀,在日光照耀下,仿佛一头刚刚苏醒的巨兽,张开怀抱迎接大夏的帝王与百官。城门洞开,旌旗猎猎,守军列阵两侧,齐声高呼,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几乎要冲破云霄。

夏浩车驾自午门而入,沿路百官齐齐跪拜,身着朝服的群臣整齐肃立,队列如山。随着龙辇缓缓停下,呼声汇聚成滚滚浪潮,直扑而来。

在乾元城的安置早已周密安排。

宫城虽未尽雕梁画栋的华美,但各殿楼宇皆规制森然,俨然已有帝都雏形。六部、都察院、通政司等重要衙门亦择地安设,虽然新旧尚显粗简,但秩序井然,足以立朝。夏浩下车,登上乾元宫阙,身姿挺拔,目光环顾,眼底闪过一丝坚定。

入城安顿未久,夏浩便即刻召集内阁、军机处诸臣,于乾元宫大殿设朝。

殿宇宽阔,龙案之前,奏折早已堆积如山,皆是与迁都相关的急务:有民户安置之请,有粮秣征调之策,有军马开拔之奏。百官屏息肃立,等待皇命。

夏浩缓缓起身,展开第一道奏折,眉宇深沉,声音铿锵:“迁都,非止皇宫移驻而已,此举关乎百姓安危、军国调度、天下人心。朕既在此,便要乾元城一日为都,则一日不可有丝毫混乱!”

言毕,群臣顿时山呼“谨遵圣旨”。

于是,他命内阁草拟《迁都安民方略》,令禁军与地方军分批护送百姓与商贾入城,凡入城者皆有序而行,不得扰民。

又命六部官员分设新衙,恢复日常政务,使迁都大计不因繁杂而致失序。至于边关防务、旧都余务,亦须时时奏报,由飞骑传递,昼夜不息。

“粮草调度,尤为要紧。”夏浩沉声叮嘱,“若有一日迟滞,便会扰乱民心;若有一石短缺,便会影响军心。尔等须以乾元城为轴,统筹全局,不许有误。”

阁臣叩首,军机大臣躬身领命,六部官员齐声应诺。

自此,乾元城渐渐运转起来。

朝堂上,夏浩每日御案亲批奏折,夜以继日,几乎不曾合眼;朝堂下,百官分赴各处,督办军民安置、户籍编录、商贾迁徙、田地丈量,千头万绪,皆从乾元城一处遥控而下,整肃如铁。

数日之间,乾元城已从初建之态,逐渐化作大夏真正的政治心脏。

百姓入城,炊烟渐起;军马驻防,号角震天;商贾云集,货物流通。昔日荒芜之地,如今灯火渐盛,鼓角与人声交织,映照出一座新都的兴盛雏形。

而在这背后,夏浩则端坐乾元宫阙之上,目光如炬,统揽全局。迁都是他亲自推演的棋局,而乾元城,便是他筹谋天下的新起点。

三个月时光倏然而过。

随着官府组织的有序调度与军队的全力护送,百姓、军伍、商贾、工匠,以及朝中诸司衙门皆已陆续迁入乾元城。

至此,旧都渐渐冷落,乾元城则彻底焕发出帝都应有的恢弘气象:街市纵横,楼阁林立,百业俱兴,万民安居。

这一日,乾元宫大殿内。

夏浩端坐于龙椅之上,身着十二章冕服,目光如炬,环视群臣。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铿锵而雄浑:

“诸位爱卿,乾元城乃丞相诸葛亮亲手推演,以天地龙脉为基,以万民愿力为辅,镇护大夏国运。今日大夏迁都于此,已非旧都所能比拟。朕意欲改乾元城之名,以彰国祚新生之气运!”

此言一出,百官无不精神一振,心中隐隐有所预料,却仍屏息静听。

夏浩继续道:“乾元者,始于大道乾元,寓开天辟地之意,已昭示奠基。但大夏自今日起,当开万世之基业,立不世之国运。自今日起,乾元城更名——夏京!”

“夏京”二字出口,殿中顿时一片轰动。京者,天下之中枢也,大夏立国之根本。夏京之名,不仅象征大夏皇朝新都之盛,更寓意万世昌隆、永固基业。

夏浩稍顿,复又开口:“至于皇宫,既为夏京之心,当以天命为承。旧宫名失之陈旧,不足以承载新都威仪。朕赐其名——承天宫!承天受命,万邦来朝,大夏基业必当与天地同寿!”

殿上百官闻言,齐声叩首,高呼:“陛下圣明!夏京之名,威临八荒!承天宫之名,受命于天,永固江山!”

夏浩目光一扫,神色威严而沉稳,心中却暗暗生出一股豪迈之意。今日起,大夏真正踏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

随即,他挥袖一展,声音如洪钟震彻殿宇:

“夏京既立,承天宫既成,诸事已妥。接下来,便当择吉日,举办迁都大典,昭告天下,告慰先祖,令四海万民皆知大夏国运正盛!”

百官再拜,齐声称颂:“大夏万岁,陛下万岁!”

大殿之上,夏浩一锤定音,宣告迁都大典势在必行。

随即,百官便依次上前奏议,群臣各抒己见,或言天象吉凶,或议礼制仪程,或陈百姓观礼之序,场面热烈而庄重。

太史令翻阅星象图册,躬身奏道:“启禀陛下,十日之后,乃吉星拱照,天地阴阳相合之时。若在此日举行大典,可得天意昭示,国运昌隆。”

礼部尚书随即叩首附议:“迁都乃国之盛事,当以天地为鉴、以祖宗为证。十日之期,既合天时,又足以筹备。臣等愿竭力为大夏立下万世之典。”

夏浩闻言,朗声笑道:“善!既然如此,迁都大典,就定在十日之后!届时,群臣随朕祭告天地,告慰祖宗,并向四海昭告大夏新都之威仪!”

百官齐声应和,殿中声势浩大,震彻云霄。

……

自此之后,夏京城内外,立刻进入了紧张而有序的筹备之中。

礼部最为忙碌,日夜研讨典仪,从祭天、告祖到朝会、封赏,无一不细致到每一处细节。翰林学士昼夜书写诏书,拟定大典所用的祭文,字句斟酌,务求庄严大气。

工部调集能工巧匠,在承天宫前布设高台与祭坛,以黄金镶边、玉石铺阶,宫墙悬挂绣旗,城门张灯结彩,街道两旁更是竖起高大彩楼。

兵部则整肃军伍,挑选精锐甲士五万,于大典当天护卫四方,并排演行列仪仗,以威临万邦。禁军更是昼夜巡逻,确保城中不出半点纰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