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迁都(1 / 2)

金銮殿内,气机沉凝,鸾铃轻响,群臣屏息。

夏浩端坐龙椅,龙眸扫过满殿,威严如天,缓缓开口:

“乾元城已成,朕意已决,迁都之举刻不容缓。然则,万事需有序而行。诸卿,各部如何迁入新都,须言之明晰,以定纲纪!”

兵部尚书率先出列,抱拳沉声道:“陛下,兵部所议,迁都首重安防。臣请以禁军为先,调拨三十万禁军先行驻守乾元城四野,分列八门,以镇人心。再以精锐十万,轮番护送迁都队伍,确保乾元城内外安稳以及迁都队伍的安全,不给宵小可乘之机。”

夏浩点头,神色威然:“准奏!兵部依令而行。迁都伊始,必须如铁桶江山,不容一丝破绽!”

户部尚书随之上前,语声谨慎而沉稳:“陛下,乾元城规模虽宏,但迁徙百姓与朝臣,需筹粮调银,动用巨大。臣请分四步而行:其一,陛下、内阁、军机处以及六部部分官员先迁往新都,统筹新都事务,留下六部统筹如今皇都事务;其二,先调京畿富户、工匠商贾,入驻乾元,开市聚业;其三,再择王公大臣之家眷,随同入城,以定人心;最后,逐步迁徙京师百姓,带百姓迁完之后六部再逐步迁入新都,使旧都与新都交替运行,迁移无乱。”

夏浩沉吟片刻,朗声应道:

“善!户部所奏条理分明,当即施行。但要谨记,百姓迁徙不可急促,需安抚有序,务必使民无怨。”

此时,礼部尚书出列,拱手而奏:

“陛下,迁都之礼乃国之大典,需择吉日,设天坛祭天,地坛祭地,昭告四海八荒。臣请于新都乾元天极台举行‘迁都大礼’,以天地为鉴,昭告列祖列宗,使万民知大夏根基自此牢不可动!”

夏浩神色肃然,龙椅之上,声若天雷:

“好!礼部所奏,关乎正统,必当筹办。择三月之后吉辰,由朕亲率百官赴乾元城,行祭天大礼!”

群臣低声呼应,声若涛海:“谨遵圣命!”

诸葛亮此时出列,长袖飘然,神色从容,沉声道:

“陛下,迁都非止形制之迁,更是气运之转。乾元城阵法以民心为基,越是繁盛,越加牢固。臣请设迁都总司,统筹兵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诸事,以防各部掣肘,致迁徙紊乱。此司由内阁所有阁臣亲自统筹,愿为陛下分忧。”

夏浩闻言,目光如电,点头赞叹:

“好!诸葛爱卿忠肝义胆,筹谋无双。迁都总司,自此立下!一应迁都大事,由诸葛爱卿总揽,诸部听令,不得有违!”

殿中群臣皆心中一震,暗叹大夏新局之势已然成型。

夏浩缓缓起身,声音浩荡,回荡在金銮殿内:

“迁都大事,诸卿各安其位,三月之期,朕要见乾元城灯火万家、百业鼎盛!尔等皆为国之栋梁,若有人懈怠……”

他目光一凛,威势如山岳倾塌,压得群臣屏息跪伏:

“朕,必不容恕!”

殿内百官齐声山呼,声震金銮:

“臣等誓死效命!”

大夏迁都的大幕,自此徐徐拉开。

朝议既定,圣旨颁布,大夏上下顿时如沸水般涌动。

自此之后,乾元城迁都大典正式开启。

数日之间,京畿四野,大道之上,车马络绎不绝。

先是御林军与锦衣卫统领前驱,旌旗漫卷,铁甲森森,刀枪如林。三万禁军开道,步伐整齐如一,战鼓雷鸣,震得山河俱颤。百姓远远观望,皆屏住呼吸,心中暗生敬畏。

紧随其后的是百官家眷、宫中内侍与手持诏书的各部差吏,马车如龙,彩旆招展,浩浩荡荡延绵数十里。

再之后,大夏各地的百姓陆续随行。或是肩挑背驮,或是牛车马车,带着锅碗器具、耕牛耕具,簇拥而行。孩童们坐在车头,眼中满是新奇;老人则不时回首旧都方向,神情复杂。

商贾们更是嗅得先机,成群结队而来。

丝绸车队、灵材商旅、灵器盐商,争先恐后奔赴乾元城。

沿途茶肆酒馆生意骤然兴旺,百姓口口相传“新都必是繁华之地”,人人心怀希望。

而在乾元城内,景象更是日日变幻。

最初,街道空旷,只有工匠与军卒巡查;数日之后,军阵进驻,旌旗林立,城池顿时生出威仪;再过半月,商铺林立,叫卖之声与车马嘈杂充斥城中;到了一月之间,酒肆茶楼、客栈书坊,皆已开张,灯火辉煌,市井喧腾。

城北广场,数千铁甲将士日夜操练,刀光映日,号角长鸣;城南商坊,则是人头攒动,市声鼎沸,孩童追逐嬉闹;而城中宫阙高耸,朱墙金瓦,宛如神阙临世,昭示着大夏新都的威仪与气象。

乾元城,逐渐从一座新建的城池,蜕变为承载万民气运的帝都。

百姓口口相传:“自此之后,我大夏基业,当真可万世长存!”

乾元城内外,风起云涌。

随着车马如龙的百姓与军伍逐批入城,终于到了夏浩亲率群臣东迁的时刻。

这一日,内阁阁臣、军机处大臣,以及六部中的一部分重臣,皆奉旨随驾前行。

浩浩荡荡的车驾仪仗宛若一条长龙,旌旗漫卷,鼓角长鸣,护卫的精锐甲士铠光灼灼,随风起伏间,仿佛一堵流动的铁壁。

沿途百姓早已夹道而立,或顶礼膜拜,或欢呼振臂。

老者泪眼婆娑,喃喃道:“新都在此,陛下亲来,大夏气运无可阻挡!”

孩童稚声呼喊“陛下万岁”,声音稚嫩却真挚,伴随着人群潮水般的呐喊声,震得天地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