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百草堂之番茄花(2 / 2)

这话像一颗定心丸,让药铺里的气氛瞬间活了过来。张阳立刻指挥着王雪和张娜,把熬好的药汁分装到小碗里,先给病情最重的病人服用。老李的儿媳抱着孩子,小心翼翼地将药汁喂进孩子嘴里,孩子起初还抗拒,可药汁的清甜让他渐渐安静下来,竟主动咽了几口。

“大家别着急,每人都有,慢慢来。”王宁站在柜台前,声音温和却有力量,“这药汁需要连续喝三天,明天我们会准备更多,大家放心。”

就在这时,药铺的门被推开了,林婉儿背着满满一篓番茄花走进来,青布裙角沾着更多的泥点,脸上却满是笑容:“王大哥,我又去李伯的菜园摘了些番茄花,还跟镇上其他种番茄的人家说了,他们都愿意把花捐出来,明天一早就能送来!”

王宁看着篓里新鲜的番茄花,又看了看正在喝药的病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走到门口,望着远处的菜园,夕阳正洒在番茄地里,金黄的花朵在暮色中闪着光,像是无数颗希望的星辰。

可这份希望没持续多久,第二天一早,药铺刚开门,就有几个村民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脸色发白:“王掌柜!不好了!镇外菜园的番茄藤,全被人砍了!”

王宁心里“咯噔”一下,快步跟着村民跑到菜园。只见往日里生机勃勃的番茄地一片狼藉,翠绿的藤蔓被拦腰斩断,散落的番茄花铺满了地面,老李正蹲在地里,看着被砍断的藤蔓,老泪纵横:“这是谁啊!这可是我们的救命花啊!”

林婉儿蹲下身,捡起一段被砍断的藤蔓,发现切口整齐,显然是有人故意为之。“一定是孙玉国干的!”她咬牙切齿地说,“昨天我们用番茄花治好了病人,他眼看生意被抢,就想出这种阴招!”

果然,没过多久,镇上就传开了谣言,说番茄花有毒,喝了会加重病情,甚至有人说昨晚喝了药汁的人已经开始吐血。一时间,村民们人心惶惶,原本要送番茄花来的人家也纷纷打了退堂鼓,药铺的番茄花库存,只剩下林婉儿昨天摘来的那一点。

王宁站在药铺里,听着外面的谣言,看着空荡荡的药筐,眉头又拧成了疙瘩。张阳药师在一旁研磨着剩下的番茄花,声音低沉:“王掌柜,现在怎么办?剩下的药汁,最多只能支撑今天了。”

王宁沉默了片刻,忽然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能砍断藤蔓,却断不了我们治病救人的心思。没有现成的番茄花,我们就自己种!”

“自己种?”张阳药师停下手里的药杵,铜框眼镜后的目光带着几分惊讶,“可番茄从播种到开花,至少要半个月,眼下病人等不起啊!”

王宁走到药铺后院,指着那片闲置的空地——原本是用来晾晒药材的,如今只堆着些破旧的竹筛和陶罐。他蹲下身,用手指捻起一把土,泥土湿润松软,还带着雨后的潮气:“先种了再说!能早一天开花,就能早一天救更多人。况且我们还有剩下的番茄花,能撑一天是一天。”

话音刚落,林婉儿就扛着一把锄头从门外走进来,青布裙上沾的泥比昨天更多,却笑得格外爽朗:“王大哥说得对!我刚才去镇上问了,不少村民家里都有番茄种子,只是往年都是春播,没人敢在夏天种。但眼下情况特殊,只要我们细心照料,说不定能让它早点开花!”

张娜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几块刚蒸好的玉米饼:“我已经跟邻里说了,愿意帮忙种番茄的,药铺管饭。刚才李伯还来传话,说要带着菜园里的老伙计来帮忙,他们种了一辈子菜,懂怎么催苗。”

王宁看着身边的人,心中一阵温热。他接过林婉儿手里的锄头,用力挖下第一锄:“那就开工!婉儿你负责去收集种子和农具,张阳你留下配药,照顾病人,张娜和雪儿负责烧水做饭,我去召集村民!”

消息很快传遍了清溪镇。半个时辰后,药铺后院就挤满了人。老李带着几个菜农,扛着锄头、提着水桶赶来;有妇人抱着自家的种子,还带来了装秧苗的竹筐;就连平日里不爱出门的老人,也拄着拐杖来帮忙筛土。大家没人抱怨天热,也没人提报酬,只想着早点把番茄种下去,早点治好瘟病。

林婉儿把收集来的番茄种子倒进一个陶盆里,又倒了些温水:“李伯说,用温水泡种子能催芽,泡上两个时辰,再种到土里,发芽会快很多。”她一边说,一边用手轻轻搅拌种子,指尖沾满了泥水,却笑得眼睛都眯了起来。

王宁和村民们一起翻地,青布长衫的袖子挽得高高的,露出的胳膊上沾了不少泥土,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进土里。他时不时直起身,给村民们递水,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渐渐有了底气——只要人心齐,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张阳药师在药铺前堂配药,不时探头看向后院。他把剩下的番茄花分成两份,一份烘干后和甘草、薄荷一起熬成药汁,给病情重的病人服用;另一份则捣成汁,加入蜂蜜,制成含片,方便轻症病人随身携带。“这番茄花汁性凉,加蜂蜜既能调和药性,又能生津止渴,正好应对口干的症状。”他一边给病人递药片,一边耐心解释,“大家别信外面的谣言,这药要是有毒,我第一个就不会让大家吃。”

到了傍晚,后院的地里已经种满了番茄种子,村民们还在田埂边搭起了简易的棚子,准备晚上轮流守着,浇水、除草。老李坐在棚子下,喝着张娜递来的凉茶,看着地里的幼苗,感慨道:“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头一次在夏天种番茄。但只要能救孩子们,再累也值了!”

就在这时,药铺门口传来一阵马蹄声。众人抬头看去,只见一个穿着绸缎长衫的男人,带着几个伙计,牵着几匹驮着大包袱的马走了过来。那人面白无须,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正是镇上的药材商人钱多多。

“王掌柜,别来无恙啊!”钱多多走进药铺,一眼就看到了后院忙碌的村民,还有前堂正在服药的病人,他收起折扇,语气诚恳,“我听说清溪镇闹瘟病,孙玉国那厮趁机抬价,你用番茄花治病,还被人毁了菜园,就赶紧从邻镇收了些番茄花,连夜赶了过来。”

王宁又惊又喜,快步迎上去:“钱老板,你怎么会……”

“你忘了?去年我娘得了咳喘,四处求医都没好,是你用几味普通的草药就治好了,还分文未取。”钱多多拍了拍王宁的肩膀,指了指门口的马,“那些包袱里都是新鲜的番茄花,还有些种子,够你用一阵子了。我已经跟邻镇的菜农说了,后续还会陆续送过来,你放心治病,药材的事包在我身上!”

王宁握着钱多多的手,一时说不出话来。夕阳的余晖洒在药铺里,映着众人的笑脸,也映着那些装满番茄花的包袱。林婉儿走到后院,看着刚种下的种子,忽然指着土里冒出的一点嫩芽,兴奋地喊道:“快看!发芽了!才几个时辰就发芽了!”

众人围过去,只见土里真的冒出了细小的嫩芽,嫩绿色的芽尖顶着一点水珠,在夕阳下闪着光。张阳药师推了推眼镜,笑着说:“看来天公也助我们,这番茄苗长得快,不出十天,就能开花了!”

王宁看着那株嫩芽,又看了看身边的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场与瘟疫的较量,他们已经赢了一半。而那些在土里悄然生长的番茄苗,不仅是治病的希望,更是人心凝聚的力量。

雨后的清晨,药铺后院的番茄苗又长高了一截,翠绿的藤蔓顺着竹架攀爬,枝桠间缀着星星点点的花苞,像撒了把碎金子。林婉儿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给幼苗浇水,指尖拂过花苞时,嘴角忍不住上扬——这是众人用汗水浇灌的希望,眼看就要绽放了。

前堂里,张阳药师正忙着给病人分发番茄花含片。经过几日治疗,不少病人的症状都减轻了:口干的能喝下粥,咽痛的能开口说话,就连下肢水肿的,按压时也不再留下深深的坑。老李的孙子抱着一碗小米粥,吃得津津有味,小脸也恢复了血色,只是偶尔还会咳嗽几声。

“慢点吃,别噎着。”老李坐在一旁,看着孙子,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他转头看向王宁,拱手道:“王掌柜,这次真是多亏了你和番茄花,不然我们祖孙俩……”话没说完,声音就哽咽了。

王宁连忙扶起老李:“李伯,这是我应该做的。要谢,也得谢大家齐心协力,要是没有村民帮忙种地,没有钱老板送药材,光靠我一个人,也撑不到现在。”

话音刚落,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只见几个村民簇拥着一个人走进来,那人低着头,正是孙玉国的手下刘二。他手里捧着一个布包,脸色发白,声音颤抖:“王掌柜,这是孙掌柜让我送来的……他说之前是他不对,不该抬价,不该砍番茄藤,更不该造谣。这些是他攒的药材,愿意捐给药铺,求大家原谅他。”

众人都愣住了。原来,孙玉国造谣后没过几天,他的儿子也染上了瘟病。他本想凭着高价买来的药材治病,可那些药材大多是陈货,根本不管用。眼看儿子的病情越来越重,他急得团团转,最后还是村民看不过去,给了他几片番茄花含片。没想到,儿子服用后,症状很快就缓解了。孙玉国这才明白,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有多荒唐,便让刘二送来药材,主动认错。

王宁接过布包,打开一看,里面装着金银花、连翘等药材,虽然不多,却都是上好的干货。他看着刘二,语气平和:“你回去告诉孙掌柜,药材我们收下了,之前的事,大家可以既往不咎。只是希望他记住,医者仁心,药是用来救命的,不是用来谋利的。”

刘二连连点头,感激地退了出去。药铺里的村民们纷纷议论起来,有人说孙玉国终于醒悟了,也有人说,是番茄花让他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又过了几日,药铺后院的番茄花终于全开了。金黄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微风一吹,香气弥漫了整个小镇。王宁带着众人采摘番茄花,张阳药师则忙着炮制、配药,药铺里一派忙碌而热闹的景象。随着越来越多的病人康复,清溪镇的瘟病终于平息了。

瘟疫过后,王宁做了一件事——他请镇上的石匠,在药铺门前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番茄花解夏瘟记”,详细记录了这次瘟疫的经过,以及番茄花的性味、炮制方法和配伍药方。他还特意在石碑末尾加上了一段话:“万物皆可入药,唯医者仁心不可缺;众生皆可互助,唯人心齐方可破万难。”

立碑那天,清溪镇的村民都来了。老李带着孙子,给石碑上了一炷香;钱多多特意从外地赶来,还带来了新的番茄种子;就连孙玉国,也悄悄来了,站在人群后面,看着石碑上的字,羞愧地低下了头。

林婉儿站在王宁身边,看着眼前的景象,轻声说:“王大哥,你看,这番茄花不仅治好了瘟病,还让大家的心更齐了。”

王宁点点头,目光落在石碑上,又看向远处的菜园。那里的番茄已经结出了青果,再过些日子,就能成熟了。他想起瘟疫最严重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找药、种药、制药的日子,心中充满了感慨:“这石碑不仅是为了记录番茄花的药用,更是为了记住这份人心。只要大家都有一颗济世救人的心,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石碑上,也洒在药铺前的人群中。番茄花的香气在空气中飘荡,像一首无声的歌,诉说着清溪镇的故事,也诉说着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而那块石碑,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后来人,永远记住医者仁心,永远记住人心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