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声骤然炸响,划破硝烟弥漫的战场。
几乎在同一瞬间,四面八方的战壕、掩体、突破口处,密集的自动火力接连爆发,如同一张早已织好的死亡之网猛然收紧。
的确,若是真的比拼刺刀、贴身肉搏,汉军在体格上确实不占优势。
但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打算跟敌人玩这种低效又高风险的老式打法。
白刃战?那是落后时代的产物。
汉军早就淘汰了这种靠蛮力决胜负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作战理念——用全自动火力主导近战,以短促迅猛的冲锋枪扫射取代缓慢危险的刺刀冲锋。
冲锋枪在手,三五米内谁与争锋?
别说你个头高、力气大,哪怕你举着一把再长的步枪,在子弹面前,也不过是活靶子罢了。
冲锋枪的威力远超预期,守在阵地上的美军士兵瞬间陷入混乱,个个目瞪口呆,仿佛被雷击中。
他们怎么也无法理解,对面那种既不像步枪、也不像重机枪的小巧武器,竟能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杀伤力——短短几秒内,就让他们感受到了贴脸射击的恐怖压迫感!
距离如此之近,火力又这般凶猛,结局毫无悬念。
那些妄图反扑汉军防线的美军敢死队,在密集弹雨中接连倒下,纷纷倒在汉军那黑洞洞的枪口前。
他们不可谓不勇敢,但战争从来不是仅凭血气之勇就能取胜的。
当双方装备差距达到压倒性程度时,再顽强的意志也难以扭转战局。
这并非美军首次遭遇冲锋枪。
早在北方战场,汉军便已投入使用,相关情报其实早已传开,不少部队早有耳闻。
然而驻守南方的这支美军却是临时拼凑而成,由各地杂牌军仓促整编,信息闭塞,对前线动态知之甚少。
即便有所耳闻,也未曾当真重视。
正因如此,此刻面对突如其来的猛烈火力,他们措手不及,吃了个彻头彻尾的大亏。
倘若他们早知汉军配备如此致命的武器,恐怕方才就不会贸然发起反击,而是果断后撤,迅速退往阿拉巴契亚山脉的主阵地——毕竟,真正的主力正盘踞于山顶之上!
可惜,如今汉军已突入其阵地腹地,再想撤离已然迟了。
尤其在清楚知晓对方拥有冲锋枪这种高效杀器的前提下,转身逃跑无异于将后背暴露于敌火之下。
这样做,是觉得汉军射手不准?还是认为冲锋枪射速太慢?
因此,自汉军士兵冲进美军防线那一刻起,这支军队的命运便已注定。
唯一的变数,只是他们还能挣扎多久。
一声嘹亮的冲锋号划破长空,汉军战士端起冲锋枪,如猛虎扑食般迅猛推进,迅速将负隅顽抗的残敌逐一清除。
美军并非全然溃逃,仍有部分士兵试图组织反击,可他们的抵抗在汉军凌厉的攻势面前不堪一击,几乎未造成任何实质阻碍,便被彻底碾压。
“控制射击节奏,别全歼了!继续推进,把他们往山上赶!”
二师长亲率警卫营冲上前沿,抬手击毙一名企图偷袭的美军伤兵,迅速扫视战场,见局势已稳,心头一松,随即果断下达指令。
既然敌方阵地已被突破,接下来便是执行第二阶段作战计划。
山脚阵地与山顶尚有相当距离,而山顶的美军占据高地优势,居高临下,极易以火力封锁通道。
若无掩护强行推进,必将付出惨重代价。
二师长虽曾下令“不惜一切代价进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漠视部下性命。
“不惜一切代价”是决心的体现,而非真的要让部队白白牺牲。
所有本可避免的无谓伤亡,只要不影响战略目标,都应尽力规避。
而驱赶溃散的美军士兵向山顶奔逃,正是关键一招——此举能让山顶指挥官投鼠忌器。
一旦他们顾虑己方人员伤亡,不敢随意开火,汉军便能趁机逼近,撕开防线。
这道命令下达得恰到好处。
汉军士兵刚冲入敌阵时已杀红了眼,若无此令,残存的美军极可能被迅速清剿殆尽,那样一来,宝贵的“人盾”也就荡然无存了。
听到师长指令后,战士们迅速恢复冷静,开始有意识地驱赶溃兵,逼迫他们朝着山顶方向仓皇逃窜。
对美军来说,亲眼见到汉军势如破竹的攻势,再对比自己这边兵败如山倒的惨状,士气早已彻底崩溃。
此刻他们心中只剩下恐惧,脑海里唯一的念头就是逃——逃到能保命的地方去。
而他们身后,正是阿拉巴契亚山上美军主力据守的高地。
只要能爬上山顶,便有可能躲过追杀,活下来的机会大增。
因此根本无需指挥或下令,几乎所有溃散的士兵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个方向——拼尽全力往山上狂奔,跑得越快越好!
汉军手中的冲锋枪火力凶猛,如同死神的镰刀扫过人群。
谁落在后面,谁就极可能被一串子弹撂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