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活?你说。”陈守义立刻严肃起来。
“我弄到一批米,大概一千斤,成色不算顶好,有些微黄,但能吃。”王超声音压得很低,“想请你找几个绝对信得过的兄弟,晚上悄悄给城里那些最困难的人家送过去,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孩子、快断炊的。老规矩,不要声张,放下就走。”
陈守义眼睛一亮,随即重重点头:“这可是积德的好事!你放心,人选我亲自挑,保证稳妥!名单我也心里有数,周婶家那样的,肯定在里头。”
“好,米我晚点想办法送到老地方。”王超拍了拍陈守义的肩膀,“陈叔,辛苦了。”
离开陈守义家,王超又来到了玻璃厂。工人们还没到上工时间,厂区里静悄悄的,只有守夜的老头在打着哈欠巡逻。王超直接去了食堂后面的小仓库,这里是后勤科放杂物的地方,平时少有人来。
他四下张望,确认无人后,心念一动,将系统空间里那一百斤用麻袋装好的脚板薯和另一袋同样分量的竹鼠肉取了出来,堆放在仓库角落。脚板薯是本地常见的粗粮,顶饱;竹鼠肉则是难得的荤腥,蛋白质丰富,正好给工人们加餐,补充体力。
做完这一切,他才拍拍手上的灰,像没事人一样,走向厂长办公室。
上午,工人们上工后不久,后勤科的人就惊喜地在仓库发现了“意外之财”。食堂大师傅看着那肥嫩的竹鼠肉和饱满的脚板薯,乐得合不拢嘴,连忙报告给了张涛和雷师傅。
消息很快传开,工人们听说厂里不知谁弄来了肉和薯,今天食堂加餐,一个个干劲更足了,车间里的机器仿佛都转得更欢快了些。中午吃饭时,食堂里飘荡着竹鼠肉烧脚板薯的浓郁香气,虽然分到每人碗里的肉不多,但那份实实在在的油水和饱足感,让每个工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嘿!今天这菜硬实!”
“可不是嘛,这肉香!厂里真是想着咱们!”
“跟着王厂长干,有奔头!”
听着工人们满足的议论,看着他们脸上久违的红光,王超站在食堂门口,心里踏实而欣慰。
夜幕降临,南水县城被黑暗和寂静笼罩。几条黑影,推着几辆经过特殊处理、加了软布减少声响的板车,悄无声息地穿梭在寂静的巷弄里。他们是陈守义和他精挑细选出来的几个信得过的兄弟。
板车上,是一个个用旧麻袋分装好的米包,每袋不多,也就十斤左右,但对于那些濒临断炊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救命的甘霖。
他们按照事先摸排好的名单,来到一户户漆黑(为了省油早早熄灯)的人家门前。警惕地左右张望后,迅速将一小袋米放在门槛内显眼处,或者轻轻挂在门栓上,然后敲敲门,便立刻隐入更深的黑暗中。
周婶家今晚睡得晚,男人正在为明天去哪里借粮发愁,忽然听到轻微的敲门声。他疑惑地起身,小心翼翼地拉开一条门缝,门外空无一人,只有一小袋沉甸甸的东西放在门口。他提进来,在微弱的月光下打开一看,竟然是白花花(虽然略黄)的大米!
“孩他娘!快看!米!是米!”男人声音颤抖,几乎要落下泪来。
周婶闻声过来,看到那袋米,也愣住了,随即双手合十,对着门外不住地作揖:“菩萨保佑,真是活菩萨啊……”
类似的场景,在这个夜晚,在南水县城的多个角落悄悄上演。这些神秘的“送米侠”,没有留下姓名,却给那些在困顿中挣扎的家庭,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温暖和活下去的希望。
王超站在自家院子里,望着深邃的夜空,仿佛能感受到那些收到粮食的人家此刻的激动与感激。他没有能力普度众生,但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播撒一些希望的种子,守护一些微弱的灯火,这让他觉得,自己拥有的这份“幸运”,才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至于那张记录着黄金埋藏地点的泛黄藏宝图,此刻正安静地躺在系统空间最不起眼的角落。王超暂时还没有去探究的打算,那东西牵扯太大,风险太高,在眼下这个敏感时期,一动不如一静。或许,将来会有用到它的时候吧。眼下,脚踏实地地让家人和工友们过上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夜风吹过,带着夏末的凉意,也仿佛带来了远处那些受助人家隐约的、充满希望的低语。这个夜晚,对许多人来说,注定不同寻常。
(第三百六十八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