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以物易物(2 / 2)

老刘,不是我们公社不支持,赵书记面露难色,搓着手,可这......这红薯是社员的储备粮,鱼是公社集体的财产,这拿去抵债,不合规矩啊......

老刘早有准备,他不急不躁,苦口婆心:赵书记,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您看,这欠条挂着,也是挂,您心里不惦记?现在玻璃厂几百号人等着米下锅,您就当是支援兄弟单位,救急行不行?我们也不要多,按市价折算,能换多少换多少。等厂子缓过这口气,咱们再按正常买卖来,行不?

他打起了感情牌:赵书记,咱们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当初李厂长在的时候,搞赊销,是不对,可现在我们王厂长回来了,是真想带着大家把厂子搞起来。这第一步,就是得让工人们先吃上饭,有力气干活啊!您就当是拉我们一把......

老刘的诚恳态度和合情合理的诉求,最终打动了赵书记。他沉吟半晌,一拍大腿:行!小王(他习惯性称呼王超)这个人实在,我信他!这样,公社仓库里还有去年秋收剩下的一些个头小的红薯,本来打算做种或者分了的,先给你们拉两车去!再让社员从鱼塘里捞点鱼,一起算!

太好了!赵书记,太感谢了!老刘激动地握住赵书记的手。

几乎与此同时,派往其他公社和大队的销售员,也通过各种方式,艰难地打开着局面。有的用欠条换回了几筐品相不好的柑橘,有的换到了几袋晒干的笋干,有的甚至换到了几只公社民兵打到的野兔、山鸡。过程都不轻松,遭白眼、被推诿是常事,但一想到厂里工友们期盼的眼神,他们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当第一批战利品被陆续运回了玻璃厂,当那两车带着泥土气息的红薯和几大木桶活蹦乱跳的鲜鱼出现在厂区时,整个工厂都轰动了!

工人们和家属们围拢过来,看着那红皮黄心的红薯和银光闪闪的鱼儿,眼睛里几乎要放出光来。多久没见过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吃食了?

王超立刻组织后勤科和工会的人,现场过秤、登记,然后按照事先摸排的各家困难情况,优先分给了那些家里有老人、孩子多、或者有人卧病在床的工人家庭。虽然分到每户手里的东西不多,可能就是一篮子红薯或者几条小鱼,但这意义非同寻常——这是厂子自己想办法弄来的!是希望!

周婶家也分到了一份,她拿着那几条用草绳串起来的鲫鱼和一小袋红薯,眼眶都湿了,对着来帮忙分发的王刚连声道谢:谢谢厂里,谢谢王厂长......这下,娃们能吃点好的了......

看到这一幕,王超心里踏实了一些。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远远不够,但这第一步走通了,路子就活了。

他召集销售科开会,总结了第一批以物易物的经验,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并且扩大了范围,不仅是公社,以前有业务往来、同样打了欠条的一些小单位、甚至个人,都可以尝试接触。

记住,我们的目的不是讨债,是换吃的!态度要好,条件可以灵活!哪怕换回一筐青菜,也是胜利!王超给销售科人员鼓劲。

玻璃厂用欠条换农副产品的消息,渐渐在南水县传开。这种务实而又带着几分无奈的做法,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有人佩服王超的灵活和担当,也有人暗中嘲笑玻璃厂沦落到了的地步。

但王超不在乎这些议论。他清楚,在生存面前,面子是最不值钱的东西。让工人们和他们的家人不饿肚子,才是当下最硬的道理,也是一个厂长最基本的责任。

夕阳下,玻璃厂的烟囱依旧没有冒烟,但厂区里飘起的红薯香味和鱼汤的鲜味,却比任何机器的轰鸣都更能抚慰人心。这混杂着泥土气息和烟火气的味道,是生存的味道,也是玻璃厂在绝境中,用最原始的方式,为自己搏出的一线生机。

(第三百六十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