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以物易物
玻璃厂的自救行动在艰难中缓慢推进,但最紧迫的吃饭问题,依然像一把利剑悬在每个人头顶。县里拨付的那点应急粮食,对于几百号工人及其家庭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王超深知,必须尽快找到一条能够持续获取食物的途径。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财务科整理出来的那厚厚一摞欠条。
这天上午,王超召集了销售科全体人员开会。与李光明时期动辄呵斥、施加压力的会议不同,王超的会议气氛要务实得多。销售科长老刘和几个科员坐在。
王超没有坐在主位,而是拉过一把椅子,坐在了大家中间。他拿起那叠用麻绳捆好的欠条,在手里掂了掂,开门见山地说:
今天找大家来,不骂人,不谈空话,就商量一件事——怎么把这些纸,变成能填饱肚子的东西。
他抽出一张欠条,展示给大家看:这是红旗公社打下的,欠我们一百二十块玻璃款。钱,他们现在肯定拿不出来。但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不要钱了,我们要东西!要红薯,要芋头,要他们河里捞的鱼,山上摘的野果,打的野味!只要是能吃的,都可以谈!
这个提议让在座的销售科人员都愣住了。老刘揉了揉有些发红的眼睛,迟疑地说:王厂长,这......这能行吗?公社那边能同意?而且,这些东西怎么计价?运回来怎么分?
事在人为。王超语气坚定,现在全县都困难,公社也缺钱,但他们地里、河里、山里总有点出产。我们用他们欠的钱,换他们富余(哪怕只是相对富余)的东西,这是各取所需!至于计价,不用那么精确,大差不差就行,主要是解决眼前的困难。运回来,就按各家困难程度,优先分给最需要的工人家庭!
他环视众人,继续道:我知道,这活儿不好干,得磨嘴皮子,得看人脸色,甚至可能白跑。但这是我们目前唯一能快速见到实效的办法!总比守着这堆白条,大家一起饿死强!
王超的话,虽然朴实,却点燃了销售科人员心中几乎熄灭的火苗。比起去推销那些根本没人要的平板玻璃,这种以物易物的任务,虽然同样艰难,但至少目标明确,而且是为了大家能活下去。
老刘第一个站起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干劲:王厂长,您说得对!我带头,先去红旗公社和红星大队!我就不信,磨破嘴皮子也要换点东西回来!
对!刘科长,我跟你去!
我去前进公社那边,那边靠山,说不定能换到点山货!
我去沿江的几个大队,看看能不能弄点鱼虾......
销售科的人被动员起来了,他们不再是之前那种被逼无奈的下乡,而是带着一种为大家找饭吃的使命感。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老刘就带着两个科员,骑着自行车,揣着几张欠条和一份王超手写的、盖了厂办公章的以货抵款协商函,直奔红旗公社。
到了公社,找到赵书记,老刘把情况一说,果然遇到了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