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玻璃厂新厂长(2 / 2)

他的声音不高,但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王超没有辩解,只是平静地看着他。

李光明见他不语,似乎觉得自己的威严得到了确立,语气稍缓,但内容依旧尖锐:“我知道,你可能觉得委屈,觉得我是外来干部,不了解情况。但我告诉你,王超同志,全国的跃进形势一片大好,兄弟省份、兄弟单位都在创造奇迹,日产翻番甚至翻几番的报道天天见报!我们南水县玻璃厂,难道就要甘于人后,抱着你那套‘市场饱和’、‘稳妥为上’的陈旧观念不放吗?”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用力点了点:“上级给我们下达的任务,是政治任务!是考验我们党性觉悟的任务!完不成任务,就是对不起党的培养,就是拖社会主义建设的后腿!设备老化?原料紧张?这些都是借口!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越说越激动,脸上泛起红潮:“我看了你这几个月的生产记录,太保守了!太慢了!从今天起,玻璃厂必须打破常规,开足马力,不仅要完成指标,还要超额完成!我已经要求各车间,立刻制定新的跃进计划,产量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百分之五十!不,百分之八十!”

王超终于开口,声音依旧平稳:“李厂长,提高产量是好事。但现有的库存……”

“库存问题不用你操心!”李光明一挥手打断他,“我已经联系了地区建筑公司,他们很快会来拉货。销路是可以创造的!关键是我们要拿出足够的产品!你当初想着减产转产,就是思想右倾,缺乏闯劲的表现!”

他盯着王超,语气带着几分教训和几分看似推心置腹的诱导:“王超同志,你还年轻,要跟上形势。现在全国都在大跃进,我们搞工业的,就是要‘以钢为纲’,带动其他产业大发展。玻璃是重要建材,必须保证供应!你那套顾虑重重的做法,已经过时了!我希望你好好反省,转变思想,将来还是可以为厂里做贡献的嘛。”

王超听着这番慷慨激昂又脱离实际的言论,看着李光明那双因激动而有些发亮的眼睛,心里最后一丝侥幸也消失了。他知道,任何关于市场规律、关于设备承受能力、关于工人疲劳程度的理性分析,在此刻都是“右倾”的论调,说了不仅无益,反而会引来更大的麻烦。

他忽然笑了笑,那笑容很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更多的是一种了然和疏离。

“李厂长的指示,我听到了。”王超站起身,“如果没别的事,我就不打扰您工作了。”

李光明被他这突如其来的笑容和干脆的告辞弄得一愣。他准备了满肚子的话,打算好好“教育”一下这个前任厂长,没想到对方竟是这种反应——不争辩,不附和,甚至没有什么情绪波动,只是这么轻描淡写地就要离开。

他张了张嘴,还想再说点什么,最终只是板着脸挥挥手:“嗯,你去吧。记住,要深刻反省!”

王超点了点头,转身走出了办公室,轻轻带上了门。

门外,张涛和雷师傅等几个老骨干正忧心忡忡地等在那里,见他出来,立刻围了上来。

“王厂长,他……他没为难你吧?”雷师傅急切地问。

王超看着他们担忧的面孔,摇了摇头,依旧是那副平静的样子:“没事。李厂长有他的工作思路,你们……配合就好。”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低沉了些,“不过,有些底线要守住。设备不能超负荷连轴转,该检修一定要检修,安全操作规程不能废。这些都是血的教训,记住了。”

几人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和忧虑。张涛重重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

王超不再多言,拍了拍雷师傅的肩膀,独自一人走出了厂区大门。

春日暖阳照在身上,他却感觉不到多少暖意。身后,工厂的喇叭里正播放着激昂的进行曲和李光明刚刚录制的动员讲话,那高亢的声音在厂区上空回荡,与机器沉闷的轰鸣、与墙角尚未化尽的冻雨痕迹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奇异而矛盾的图景。

他知道,一场违背经济规律的狂热竞赛已经开场,而由此种下的苦果,恐怕不久之后就要由这片土地和其上的人们共同吞咽。他个人的得失荣辱,在即将到来的更大风暴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王超抬头看了看天色,云层正在积聚,似乎又要变天了。他整理了一下衣领,迈开步子,稳稳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嘴角那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早已敛去,眼神里只剩下深沉的平静,以及一份在惊涛骇浪中保全家人、等待时机的坚定。

(第三百四十二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