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江湾盛夏的全球治理协同期推进与南美雨林生态抢救(2 / 2)

越野车抵达卡雅波人部落时,首领塔卡带着五十多名族人早已等候在部落广场。他们穿着传统的羽毛头饰,脸上画着红色的部落图腾,手里握着用硬木制成的长矛。塔卡走上前,用带着口音的葡萄牙语对迭戈说:“我听说你们从中国来帮助我们拯救雨林,我们卡雅波人把雨林叫做‘母亲’,它给了我们食物、住所、药品,现在它生病了,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技术破坏我们的传统。”

迭戈握着塔卡的手,真诚地说:“塔卡首领,我们来这里不是要改变你们的传统,而是要学习你们的智慧。江湾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结合你们对雨林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你们的‘森林分区养护’传统,就能帮助我们制定更科学的修复方案,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部落旁边搭建了临时修复指挥中心。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智能雨林育苗设备。这台设备长6米、宽4米,分为育苗区、监测区、控制区三个部分,育苗区装有可调节光谱的生长灯,监测区配有土壤湿度、空气温度传感器,控制区则能通过平板电脑远程操作。赵叔指着设备向学员和部落族人介绍:“这台‘智能雨林育苗机’能模拟雨林下层的生长环境,每天可培育5000株幼苗,而且能根据不同树种的需求,调整温度、湿度、光照参数,比如巴西坚果幼苗需要28c的温度、80%的湿度,木棉树幼苗则需要25c的温度、75%的湿度,设备都能精准控制。培育出的幼苗存活率可达85%以上,比传统育苗方式提高50%。”

卡雅波人部落的长老莫阿站在设备旁,仔细观察着育苗区的幼苗,突然开口问道:“这台机器培育的幼苗,种在雨林里能和其他树木共生吗?我们卡雅波人知道,巴西坚果的幼苗必须种在木棉树旁边,因为木棉树的根系能为巴西坚果幼苗提供养分,没有木棉树,巴西坚果幼苗活不过三个月。”

赵叔立刻解释:“莫阿长老您放心,我们的设备里储存了亚马逊100种主要树种的共生关系数据,在培育幼苗时,会根据种植区域的现有树种,搭配对应的共生幼苗。比如在有木棉树的区域,我们会培育巴西坚果幼苗;在有可可树的区域,会培育香蕉树幼苗,确保幼苗种下去后能和周边树木形成共生系统。而且设备还能检测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根据微生物情况调整幼苗的肥料,确保不破坏土壤的自然生态。”

莫阿听后点了点头,转身对身边的族人说:“这些中国人的设备考虑得很周全,我们可以放心地和他们合作。明天,我们带他们去‘雨林圣林’,那里有我们祖先种下的树木,它们活得很好,或许能帮到他们。”

二、协同修复: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

第二天清晨,莫阿长老带着迭戈和索菲亚来到雨林深处的“圣林”。这里的树木高大挺拔,枝叶茂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在地面形成斑驳的光影。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落叶,踩上去软软的,空气中弥漫着腐殖质的气息。“这处圣林是我们卡雅波人祖先在一百年前种下的,里面有20种共生树种,”莫阿蹲下身,拨开落叶,指着地面上交错的根系说,“你们看,这些根系是连在一起的,就像我们部落的族人一样,互相帮助,互相支撑。我们的祖先还会在圣林里举行‘雨林祭祀’,祭祀时会在树木周围撒上‘神圣肥料’,这种肥料是用动物粪便、植物枯枝、泥土混合制成的,能让树木长得更快。”

索菲亚立刻拿出土壤检测仪,对圣林的土壤进行检测。几分钟后,检测结果出来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达8%,是普通农田的3倍,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达每克1000万个,而且土壤的保水能力极强,即使在干旱季节,土壤湿度也能保持在60%以上。“这太神奇了!”索菲亚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学习你们的‘神圣肥料’配方,改良我们的育苗肥料,同时借鉴‘根系共生’的经验,在修复区域按比例种植共生树种,提高幼苗存活率。另外,圣林的落叶覆盖层能有效保持土壤湿度,我们可以在修复区域推广‘落叶覆盖法’,减少水分蒸发,为幼苗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迭戈立刻安排学员与部落族人合作,收集材料制作“神圣肥料”。卡雅波人族人负责收集动物粪便、植物枯枝,学员们则负责检测材料的养分含量,调整配方比例,确保肥料的养分均衡。同时,他们还在修复区域划分出“共生种植区”,按照圣林的树种比例,种植巴西坚果、木棉树、可可树、香蕉树等共生树种。塔卡首领也带来了部落的青壮年,他们骑着摩托车在雨林周边巡逻,防止非法砍伐者进入修复区域,同时向周边村庄宣传雨林保护知识。

在秘鲁伊基托斯的修复现场,学员们遇到了新的难题——当地的药用植物资源因火灾和过度采摘,已濒临灭绝,阿丘雅人部落的巫医用传统方法培育药用植物,但成活率极低。当地巫医阿普告诉学员,阿丘雅人有“药用植物伴生”的传统,比如在金鸡纳树旁边种植薄荷,薄荷的气味能驱赶害虫,保护金鸡纳树;在古柯树旁边种植凤梨,凤梨的根系能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净化土壤。

迭戈立刻找到阿普巫医,询问“药用植物伴生”的具体方法。阿普带着学员们来到部落的药用植物园,园里种植着金鸡纳树、古柯树、薄荷、凤梨等二十多种药用植物。“我们会在每年雨季来临前,在药用植物周围挖一条浅沟,把植物枯枝埋在沟里,这样既能为植物提供养分,又能保持土壤湿度,”阿普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而且我们会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调整种植密度,比如金鸡纳树长到3米高时,会把旁边的薄荷移栽到其他地方,避免薄荷遮挡阳光。”

学员们立刻采集药用植物种子,在智能育苗设备中进行伴生培育。同时,赵叔的技术团队对智能监测设备进行改造,增加“药用植物生长监测模块”,能实时监测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药用成分含量,一旦发现植物生长异常,会自动发送预警信息,提醒工作人员调整种植环境。经过一周的培育,药用植物的成活率从30%提升到75%,阿普巫医看着长势良好的幼苗,激动地说:“你们的技术让我们的药用植物有了希望,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有药材治病了。”

在哥伦比亚莱蒂西亚的修复现场,治理团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雨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导致河流浑浊,土着瓜希博人部落的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瓜希博人长老卡瓦哈尔告诉学员,瓜希博人有一种“雨林水库”的传统,他们会在雨林的低洼处挖掘蓄水池,用树皮、茅草搭建过滤层,收集雨水,同时在蓄水池周围种植红树林,红树林的根系能净化水质,防止泥沙流入蓄水池。“这种‘雨林水库’不仅能提供饮用水,还能在干旱季节为雨林补水,”卡瓦哈尔解释道,“我们还会在河流两岸种植‘护岸树’,这种树的根系发达,能固定河岸,防止水土流失,同时树叶落入河中,能为鱼类提供食物。”

学员们立刻组织部落族人挖掘“雨林水库”,同时从江湾调运红树林幼苗,在水库周围种植。技术团队还开发了“智能水质净化系统”,在水库的过滤层中加装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情况,当水质超标时,会自动启动过滤层清洗程序,确保饮用水安全。同时,他们还在河流两岸种植护岸树,用智能监测设备记录树木的生长情况,确保护岸效果。经过十天的修复,莱蒂西亚的河流水质明显改善,浑浊度下降60%,瓜希博人部落的村民终于能喝上干净的河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