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江湾盛夏的全球治理协同期推进与南美雨林生态抢救(1 / 2)

大暑时节的青衣江湾,被浓密的绿意包裹。生态湖的荷花绽放得肆意,蜻蜓在荷叶间追逐嬉戏,岸边的香樟树投下成片绿荫,偶尔有蝉鸣穿透枝叶,为盛夏增添了几分热烈。陈守义站在协同期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4全球生态治理协同期推进方案》,封面的全球生态协同图谱上,东非湖泊治理、马尔代夫珊瑚修复的标记已用金色标注“协同见效”,而南美洲板块上,“亚马逊雨林生态”一栏却被醒目的红色警报覆盖,旁边的文字触目惊心:“亚马逊雨林南部火灾后生态退化加剧,巴西、秘鲁、哥伦比亚边境区域雨林恢复率不足30%,200种动植物面临濒危,土着部落生存空间缩减50%”。

“陈叔!亚马逊雨林生态紧急报告!”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蓝色工装的后背已被汗水浸湿大半。他急忙调出屏幕画面——巴西马瑙斯附近的雨林,过火后的树木只剩下焦黑的树干,地面覆盖着厚厚的灰烬,几只猴子在枯树枝上焦躁地跳跃,找不到可食用的果实;秘鲁伊基托斯的雨林边缘,非法砍伐者留下的树桩密密麻麻,原本连贯的雨林出现了长达20公里的“生态断裂带”;哥伦比亚莱蒂西亚的土着村落旁,河流因雨林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变得浑浊,村民们正用简陋的滤水装置提取饮用水,水桶里漂浮着细小的泥沙。

陈守义接过平板,手指快速滑动查看联合国粮农组织发来的实时数据:过去五个月,亚马逊雨林南部累计发生火灾1200起,过火面积达8000平方公里,巴西的雨林碳汇能力下降40%,秘鲁的药用植物资源减少60%,哥伦比亚的土着部落已有300人因失去狩猎和采集区域被迫迁往城市。“当地的生态修复措施效果怎么样?”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目光透过窗户望向江湾的密林,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亚马逊雨林的残破景象。

“巴西、秘鲁、哥伦比亚三国已组织人员开展植树造林,但采用的是单一树种种植,成活率不足25%,而且缺乏幼苗培育技术,幼苗大多在运输途中枯萎,”小满调出三国环境部门的联合报告,“他们还尝试用无人机播撒种子,但雨林地表的灰烬影响种子发芽,发芽率不到10%。三国联名发来求助函,希望江湾能提供雨林智能修复技术和跨区域协同方案,特别提到想借鉴东非湖泊治理中‘传统智慧+现代技术’的模式,因为亚马逊的土着部落也有独特的雨林养护经验。”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苗木培育基地的喷水声:“赵叔,立刻组建南美雨林生态抢救团队,把东南亚的雨林智能育苗技术和北欧的植被恢复监测系统改造后调运过去,重点加装‘高温高湿适应性模块’和‘土着传统育苗适配单元’,亚马逊雨林气候湿热,设备必须能抵御霉菌侵蚀。用‘跨洲应急绿色通道’转运,协调中国南美合作中心的运输船队,务必在120小时内抵达巴西马瑙斯港。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迭戈、索菲亚带领参与过东非湖泊治理的核心学员加入,同时补充熟悉热带雨林生态的植物学、动物学专业学员,这既是协同期的实战任务,也是‘雨林生态修复’项目技术本土化适配的重要检验。”

“可是陈叔,亚马逊雨林的生态系统比东非湖泊复杂得多,比如共生树种之间的依存关系、土着部落的‘刀耕火种’传统与现代修复的冲突,这些都是之前没遇到过的问题,”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而且三国的雨林修复标准不统一,巴西侧重木材资源恢复,秘鲁关注药用植物保护,哥伦比亚则优先保障土着生存,协调难度会更大。”

“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之肺’,它的生态状况直接影响全球气候,一旦退化持续,会导致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升高2%,引发极端气候事件增多,”陈守义的语气坚定,眼神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让技术团队在转运途中对智能育苗设备进行‘雨林专属改造’,比如调整幼苗生长灯的光谱,模拟雨林下层的散射光环境;迭戈团队带上多语言智能翻译设备,邀请巴西的卡雅波人、秘鲁的阿丘雅人、哥伦比亚的瓜希博人部落首领担任生态顾问,他们世代生活在雨林,掌握着‘共生树种搭配’‘雨林循环耕作’等传统智慧,能帮我们化解文化冲突,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修复方案。另外,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三国建立‘亚马逊雨林跨区域协同修复机制’,我们需要形成‘智能培育+传统养护+多元需求适配’的立体修复网络。”

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走向大厅墙上的全球生态协同地图,手指在亚马逊雨林区域重重一点,红色的标记在地图上格外醒目:“小满,把亚马逊雨林生态数据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联系中国、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的雨林科研机构,共享树种分布、土壤肥力、土着活动区域数据,让技术团队开发‘亚马逊雨林生态修复适配模型’,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求、土着传统、各国政策,生成个性化修复方案。另外,协调国内的林业大学,组建‘雨林共生系统研究专家团’,通过远程视频指导的方式,为抢救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门被推开,迭戈、索菲亚带着二十名学员走进来,他们穿着统一的墨绿色雨林实训服,胸前别着江湾生态联盟的徽章,背包里装着便携式植物标本夹、红外相机等设备。迭戈手里捧着一份雨林修复初步方案,眼神坚定地说:“陈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东非的经验告诉我们,技术本土化的核心是尊重当地传统,这次去亚马逊,我们会先深入部落学习,再结合智能技术制定方案,避免‘技术一刀切’。”

索菲亚也补充道:“我们提前整理了亚马逊主要共生树种的资料,比如巴西坚果与木棉树的根系共生关系、可可树与香蕉树的遮阳适配模式,还收集了土着部落的传统育苗方法,确保到了当地能快速对接。”

陈守义看着这些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东非湖泊治理后的疲惫,却依旧眼神明亮,像盛夏的阳光,充满活力。“好,”他拍了拍迭戈的肩膀,语气里满是信任,“到了亚马逊,要多听部落首领的建议,比如卡雅波人的‘森林分区养护’传统,把雨林分为狩猎区、采集区、育林区,这种可持续利用模式值得借鉴。记住,雨林修复不仅要恢复植被,还要保护土着的传统生活方式、维护物种间的共生关系,不能为了短期修复效果,破坏雨林的自然循环,比如在种植幼苗时,要避免使用化学肥料,改用土着的‘草木灰肥料’,保护土壤微生物。”

学员们齐声应下,声音洪亮,在安静的指挥中心里回荡。他们转身快步离开,墨绿色的身影在盛夏的绿意中,像一道道守护雨林的光,消失在走廊尽头。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跨洲雨林抢救战,不仅是协同期的关键任务,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技术本土化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也是江湾模式向“区域协同治理样板”升级的重要一步。

一、跨洋奔赴:从江湾到亚马逊的修复准备

迭戈团队乘坐的专机降落在巴西马瑙斯国际机场时,正值清晨,亚马逊雨林的湿热气息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树叶的清香和一丝淡淡的泥土腥味。巴西环境部代表卢卡斯带着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停机坪,他穿着一件印有“守护亚马逊”字样的衬衫,黝黑的脸上满是焦虑:“马瑙斯南部的雨林还在退化,上周又有10平方公里的次生林因缺水枯死,卡雅波人部落的首领塔卡还在为非法砍伐的事情和伐木公司交涉,秘鲁和哥伦比亚那边,因为修复资源分配的问题,已经快吵起来了。”

迭戈跟着卢卡斯登上越野车,向亚马逊雨林深处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道路两旁的雨林边缘,随处可见被砍伐的树桩,几个穿着破旧衣服的伐木工人正背着木材往卡车方向走;远处的河面上,几艘采砂船正在作业,河水被搅得浑浊不堪;路边的告示牌上写着“禁止非法砍伐”,但牌子上布满弹孔,显然已失去警示作用。“亚马逊雨林的非法砍伐问题已经存在十年了,政府虽然一直在打击,但伐木公司给当地村民的工资是种地的三倍,很多村民为了生存,只能选择帮伐木公司干活,”卢卡斯叹了口气,“我们也想保护雨林,但实在没有办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太难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