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江湾新春的 2032 全球治理中期推进与跨洲生态联动(2 / 2)

清点现场时,学员们发现了一本盗伐者的交易记录,上面详细记录了近半年的原木运输路线和买家信息,涉及3个国家的10多个木材商。阿瑜看着记录,愤怒地说:“这些人不仅破坏雨林,还把原住民的生存资源也抢走了,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

岩龙拍了拍阿瑜的肩膀:“谢谢你,年轻的守护者。有了你们的技术和三国的协作,我们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保护行动结束后,学员们在跨境指挥中心对“雨林碳汇交易机制”项目进行中期复盘——阿瑜的“智能监测设备布设”方案加入了苗族的“山林听音”传统,通过声音识别和人工巡逻结合,提高预警准确率;通猜的“跨境拦截路线规划”方案补充了老龙族的“河道暗礁”信息,在盗伐者必经的浅滩设置拦截点;丹瑞的“部落巡逻协作”方案则融入了掸族的“暗号通讯”方式,确保信息传递不被盗伐者察觉。

赵叔看着修改后的方案,对学员们说:“这个方案不仅能用于东南亚雨林保护,还可以推广到亚马逊、刚果盆地等跨境雨林区域。全球生态治理需要这样的跨文化协作,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

离开清莱府时,学员们和部落首领们一起,在盗伐区种下了2000棵柚木树苗,每棵树苗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三国协作,雨林重生”。阿瑜抚摸着刚种下的树苗,轻声说:“等明年春天,我们再来这里,希望能看到树苗发芽,也希望能看到这片雨林恢复往日的生机。”

通猜和丹瑞也点点头,他们约定,回去后会推动本国的林业部门完善跨境协作机制,定期共享监测数据,让保护行动一直延续下去。

陈守义回到江湾时,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试点成果复盘会正陷入热烈讨论。来自12个国家的学员分成4个项目组,围绕“极地生态监测站建设”“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珊瑚礁基因库搭建”“雨林碳汇交易机制”四个项目的中期试点成果展开复盘,可每个项目组都因为成果评估标准和后续推广计划产生了争议。

在“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项目组的复盘现场,来自东非的卡鲁和来自澳大利亚的杰克又一次争得面红耳赤。卡鲁展示的非洲试点数据显示,“石缝储水+智能滴灌”技术让沙棘苗的存活率提升了35%,村民的用水量减少了25%;杰克带来的澳大利亚试点报告则显示,“地下蓄水池+雨水收集”技术的储水量是传统方法的8倍,应对干旱的能力更强。

“我们的技术更适合生态脆弱的地区,既能保护土壤结构,又能让村民快速掌握,”卡鲁指着数据图表,“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人口密度低,适合大规模建设地下蓄水池,可非洲草原的村庄分散,建设成本太高,根本不现实。”

“但你们的技术储水量有限,遇到连续三个月的干旱,还是无法满足需求,”杰克反驳道,“我们的地下蓄水池虽然成本高,但使用寿命长达20年,从长期来看更划算。而且我们可以引入生态补偿资金,帮助非洲村庄建设,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

其他学员也纷纷发表意见,来自印度的拉吉支持卡鲁的方案,认为技术推广要考虑村民的接受度;来自阿根廷的索菲亚则觉得杰克的建议有道理,生态补偿资金可以解决成本问题,关键是要找到适合的资金分配方式。

陈守义走进会议室,没有立刻打断讨论,而是坐在一旁翻看两个试点的详细报告。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后,他才开口:“项目复盘不能只看数据,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非洲草原的村庄分散,地下蓄水池的维护成本确实很高,而且混凝土会破坏草原的土壤透气性,影响周边植物生长;澳大利亚的干旱地区人口少,土地平整,适合大规模储水设施,两种技术没有绝对的优劣,只是适用场景不同。”

他提出了一个“分类推广+动态优化”的方案:在人口密集、生态脆弱的地区,推广“石缝储水+智能滴灌”技术,同时设立“技术培训中心”,让村民成为技术维护的主体;在人口稀少、干旱周期长的地区,采用“地下蓄水池+雨水收集”技术,引入国际生态补偿资金,由政府和社区共同承担建设和维护成本。“我们还可以建立‘技术适配评估模型’,根据地区的气候、地形、人口密度等参数,自动推荐适合的节水技术,避免一刀切的推广模式。”

卡鲁和杰克对视一眼,都没有立刻说话。拉吉这时补充道:“我在印度的试点村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后来我们根据村庄的不同情况,采用了‘水井智能改造’和‘梯田雨水收集’两种技术,效果很好。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用水管理小组’,制定了分时段用水制度,这比单纯的技术推广更重要。”

索菲亚也点点头:“在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我们把‘人工湿地’和‘节水灌溉’结合起来,既解决了灌溉问题,又净化了水质。或许我们可以在每个试点区域都成立‘社区生态委员会’,让村民参与技术选择和管理,这样才能让技术真正落地生根。”

在陈守义的调解下,“草原节水技术跨国推广”项目组终于达成共识,决定先在10个不同类型的区域开展分类试点,收集一年的运行数据后,再制定全球推广计划。同时,项目组还会联合国际组织,设立“草原节水技术专项基金”,为发展中国家的村庄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

类似的争议也出现在“珊瑚礁基因库搭建”项目组中。来自帕劳的莱奥和来自日本的佐藤围绕基因样本的共享机制争论不休。莱奥认为,帕劳区域基因库的样本应该优先满足本地珊瑚礁修复需求,只有在本地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向中央基因库传输;佐藤则主张,基因样本应实时共享,这样中央基因库才能及时开展研究,为全球珊瑚礁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帕劳的珊瑚礁每年都在退化,我们需要优先用基因样本培育适合本地海域的珊瑚苗,”莱奥的语气坚定,“如果样本都传输到中央基因库,等研究成果出来,我们的珊瑚礁可能已经消失了。”

“但基因研究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只靠区域基因库的样本,研究进度会很慢,”佐藤反驳道,“而且中央基因库的技术更先进,能更快找到应对珊瑚白化的方法,这对全球珊瑚礁保护都有好处。帕劳的修复需求,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支援来解决,不一定非要保留样本。”

陈守义这时拿出一份基因库运行报告:“根据全球治理数据平台的统计,目前区域基因库的样本利用率只有30%,大部分样本都处于闲置状态,而中央基因库的研究需求却很迫切。我们可以采用‘样本备份+优先支援’的模式,区域基因库将样本分为两份,一份用于本地修复,另一份实时传输到中央基因库;中央基因库在开展研究的同时,优先为区域基因库提供技术支持,比如定制适合本地的珊瑚苗培育方案,这样既能满足研究需求,又能保障本地修复工作。”

莱奥和佐藤都表示认可,莱奥说:“如果中央基因库能优先为帕劳提供技术支持,我们愿意实时共享样本。而且我们还可以培训本地的技术人员,参与中央基因库的研究项目,这样就能更好地对接研究成果。”

佐藤也补充道:“中央基因库可以在区域基因库设立‘研究分支点’,派专家定期驻点,帮助区域基因库提升技术水平。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基因样本共享平台’,明确样本的使用规则和收益分配方式,确保每个参与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经过五天的复盘和调解,四个跨国项目组的中期成果都通过评审,每个项目都根据试点情况调整了方案,制定了更贴合实际的推进计划。在复盘总结会上,陈守义为每个项目组颁发了“中期推进优秀团队”证书,他看着台下来自不同国家的学员,语重心长地说:“项目复盘不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