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的青衣江湾,年味还未散去,园区里的红灯笼挂在常青树枝头,与初绽的红梅相映成趣。陈守义站在中期推进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2032全球生态治理中期推进报告》,封面上的跨洲生态联动图谱用彩色线条连接着各大洲的治理项目——北极冰盖监测站新增12个,草原节水技术在4国试点初见成效,珊瑚礁区域基因库完成选址。可当他翻到“东南亚雨林治理”章节时,指尖突然停在一行红色警示文字上:“东南亚跨境雨林盗伐现象加剧,泰国、老挝、缅甸三国交界处雨林破坏率超15%”。
“陈叔!东南亚雨林传来紧急消息!”小满抱着平板电脑一路小跑冲进中心,红色的棉袄上还沾着细碎的雪粒,屏幕里的卫星图像触目惊心——泰国清莱府附近的雨林出现大片裸露的黄土,盗伐者留下的树桩密密麻麻,无人机拍摄的视频里,几辆满载原木的卡车正趁着夜色穿越边境,消失在老挝境内的山林里。
陈守义接过平板,快速滑动屏幕查看实时数据:过去一个月,东南亚跨境雨林盗伐面积达200平方公里,涉及3个国家的5个原住民部落,部落赖以生存的橡胶林和药用植物也遭到破坏。“当地的护林队情况怎么样?”他抬头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凝重。
“泰国护林队已经开展了3次巡逻,但盗伐者配备了先进的通讯设备,每次都能提前逃跑,”小满调出护林队传来的报告,“老挝和缅甸的护林力量薄弱,跨境协作机制不完善,根本无法形成有效拦截。部落首领们联名发来求助信,希望江湾能出面协调,帮助他们守护家园。”
陈守义立刻拨通赵叔的电话,听筒里传来设备装箱的碰撞声:“赵叔,立刻组建跨境雨林保护团队,把斐济珊瑚礁的智能监测设备和东非草原的红外预警系统调运过去,用‘跨洲应急通道’转运,务必在48小时内抵达泰国清莱府。另外,联系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让参与‘雨林碳汇交易机制’项目的学员加入,这既是实战任务,也是中期项目复盘的重要环节。”
“可是陈叔,跨国项目组的学员刚在北极完成救援,还没来得及休整,而且雨林环境复杂,语言沟通也是个问题……”赵叔的声音里带着顾虑。
“东南亚雨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宝库,盗伐再持续下去,会引发连锁生态灾难,”陈守义的语气坚定,“让学员们带上翻译设备,再邀请泰国的苗族、老挝的老龙族、缅甸的掸族部落首领担任文化顾问,既能解决沟通问题,又能借助原住民的传统智慧开展保护工作。另外,通知马丁先生协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动泰、老、缅三国建立跨境护林协作机制,我们需要形成‘技术监测+跨境执法+原住民参与’的三维保护网络。”
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走向大厅墙上的跨洲生态联动地图,手指在东南亚区域画了一个圈:“小满,把雨林盗伐数据同步到全球治理数据平台,联系中国、泰国、老挝、缅甸的林业部门,共享盗伐者的车辆轨迹和通讯频率,让技术团队开发‘跨境盗伐追踪系统’,实时监控原木运输路线。”
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的门被推开,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穿着统一的绿色实训服站在门口,来自泰国的学员阿瑜手里捧着项目方案,乌黑的眼睛里满是坚定:“陈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我是清莱府人,熟悉当地的地形和语言,一定能帮护林队抓住盗伐者!”
陈守义看着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北极救援后的疲惫,却依旧眼神明亮。“好,”他拍了拍阿瑜的肩膀,“到了雨林,要多听部落首领的建议,他们世代生活在那里,比我们更了解这片土地的脉搏。记住,保护雨林不仅要靠技术和执法,还要尊重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不能让保护变成新的负担。”
学员们齐声应下,转身快步离开,绿色的身影在红灯笼的映衬下,像一道道充满生机的光。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跨洲雨林保护行动,不仅是中期治理推进的关键任务,更是对跨国协作能力的又一次重要考验。
赵叔的跨境雨林保护团队与培育基地的跨国项目组学员们抵达泰国清莱府时,正值清晨,薄雾笼罩着雨林,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草木香气。泰国护林队队长巴颂带着队员在营地等候,黝黑的脸上满是疲惫:“昨晚我们又发现了3处盗伐点,树龄超过50年的柚木被砍了20多棵,再这样下去,雨季来临时肯定会发生泥石流。”
阿瑜跟着巴颂走到了望塔,用望远镜望向远处的雨林:“盗伐者通常会沿着湄公河的支流运输原木,我们可以在河道两岸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再用无人机对边境线进行24小时巡逻,形成立体监测网。”
来自老挝的学员通猜打开平板,调出全球治理数据平台共享的地图:“根据缅甸林业部门提供的信息,盗伐者的藏匿点可能在老挝琅勃拉邦省的山区,那里有很多废弃的木材加工厂,我们可以联合当地护林队进行突袭。”
“不行,山区里的小路错综复杂,而且涉及三个国家的边境线,没有统一的执法授权,很容易引发外交纠纷,”来自缅甸的学员丹瑞摇了摇头,他想起爷爷——一位掸族部落长老说过的话,“我们掸族在雨林里生活了几百年,有自己的‘山林守护’传统,可以让部落的年轻人组成巡逻队,用传统的暗号传递信息,配合现代设备追踪盗伐者。”
赵叔这时拿出一个银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雨林智能监测系统’,包括红外摄像头、振动传感器和声音识别设备。红外摄像头能在夜间捕捉盗伐者的影像,振动传感器可以通过树木的震动判断是否有人砍伐,声音识别设备则能分辨电锯声和车辆发动机声,一旦发现异常,会立刻向护林队和部落巡逻队发送预警。”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阿瑜带领,在泰国境内的雨林安装智能监测设备,苗族部落首领岩龙带着族人帮忙选址,他们知道哪些地方是盗伐者的必经之路;第二组由通猜带领,前往老挝境内的湄公河支流,与老龙族部落合作,在河道旁设置原木拦截点;第三组由丹瑞带领,联合缅甸掸族部落,在山区里布设声音识别设备,监控废弃木材加工厂的动向;第四组由赵叔负责,在三国交界处搭建跨境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护林队行动。
雨林里的蚊子又大又毒,学员们的手臂很快就布满了红肿的包,汗水浸透了实训服,紧紧贴在身上。岩龙看着阿瑜熟练地调试红外摄像头,笑着递过一个用树叶包裹的饭团:“这是我们苗族的‘雨林干粮’,用糯米和野生蜂蜜做的,能补充体力。我们在雨林里巡逻时,都会带这个,比你们的压缩饼干好吃多了。”
阿瑜接过饭团,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在嘴里散开:“岩龙大叔,你们平时是怎么发现盗伐者的?”
“我们靠‘听’和‘看’,”岩龙指着远处的树冠,“健康的树木,叶子在风里的声音是‘沙沙’的,被砍过的树桩周围,鸟儿不会停留,而且盗伐者会留下脚印,我们能通过脚印的深浅和方向,判断他们的人数和去向。”
阿瑜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学员,赵叔的技术团队也据此对声音识别设备进行了优化,增加了“鸟类鸣叫缺失预警”功能——一旦某个区域的鸟类活动突然减少,设备会自动发出警报,提示可能存在盗伐行为。
两天后的深夜,跨境指挥中心的警报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老挝境内的湄公河支流出现异常——振动传感器检测到重型卡车的行驶轨迹,声音识别设备捕捉到电锯的轰鸣声。赵叔立刻联系三国护林队,通猜带着老挝护林队员在河道拦截,丹瑞带领掸族巡逻队从山区包抄,阿瑜则和泰国护林队一起,沿着红外摄像头记录的路线追击。
当三方力量在老挝孟赛县的一个木材加工厂汇合时,盗伐者正忙着将原木加工成板材,院子里堆满了还带着树皮的柚木。“不许动!”巴颂队长一声令下,护林队员们迅速包围了加工厂,盗伐者们惊慌失措,有的试图从后门逃跑,却被掸族巡逻队堵了个正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