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江湾盛夏的跨区域生态协作深化与研学成果落地(1 / 2)

江湾钓事 大仙女的哭啼 2886 字 22小时前

夏至过后的青衣江湾,彻底被盛夏的绿意与荷香包裹。清晨五点半,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荷叶的清香与江水的湿润气息,混着远处早点摊油条的香气,盛夏的烟火气扑面而来。他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调试的“跨区域荷花生态观测套装”——包含荷花花粉采集器、水下共生观测仪、数据预警终端,还有一本《江湾跨区域荷花生态观测指南》,封面上印着江湾荷花塘与邻市湖泊的生态对比图,旁注“以共生为钥,解锁跨区域生态保护密码”。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跨区域荷花生态观测营手册”,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生态协作纪念章”——章体是荷花与鱼类的镂空造型,正面刻着“江湾-邻市生态共研”,背面写着“以数据促协作,以实践护共生”,系着的淡紫色绒绳在风里轻轻飘。少年穿着件天蓝色的速干衣,额头上渗着细密的汗珠,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观测营手册!今天咱们联合邻市2个湖泊社区、3所学校,开展‘荷花-鱼类共生跨区域对比观测’,还要升级江湾生态数据平台的预警功能,把标准化课程推进校园组建观测社团,让江湾模式真正在邻市落地生根!”

陈守义接过观测营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手册里详细划分了“共生观测组”“平台升级组”“校园推广组”三个板块:“共生观测组”要记录江湾与邻市的荷花花粉密度、鱼类聚集数量,附了对比观测表,标注着“重点记录荷花盛花期的共生数据差异”;“平台升级组”包含预警功能测试方案,从水质异常预警、鱼类减少预警到极端天气预警,每一项都有测试标准;“校园推广组”则列出了校园观测社团的组建流程,包含“社团招募”“课程安排”“成果展示”,细节处满是对跨区域协作深化与成果落地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的观测营主场地在江湾的荷花塘,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观测点了,王师傅带了新熬的‘绿豆百合粥’,说是盛夏喝着解暑,还能给观测队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纪念章晃了晃,“我还准备了‘跨区域共生观测评分表’,从‘数据精确度’‘协作流畅度’‘成果应用性’三个维度打分,赢的团队能获得‘生态协作先锋团队’称号,还能优先使用数据平台的预警定制功能!一会儿开营后,您带江湾共生观测组,我跟邻市的观测代表负责数据对比分析,咱们同步推进,保证观测营出实效!”

两人踩着晨露往江湾走,盛夏的江湾像一幅鲜活的水墨画。岸边的柳树垂下浓密的枝条,新叶在风里轻轻摇曳,偶尔有蝉鸣从枝头传来,与江水流动的“哗哗”声交织,成了盛夏独有的交响曲;荷花塘里的荷花已绽放大半,粉色的花瓣映着碧绿的荷叶,偶尔有蜻蜓停在花苞上,翅膀扇动着像架小飞机;水下的鲫鱼在荷叶根间穿梭,偶尔啄食掉落的荷花花粉,引得水鸟低空掠过,翅膀扫过水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那正是盛夏荷花与鱼类的共生场景,也是今天跨区域观测的核心对象。

走了约莫二十五分钟,江湾的荷花塘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跨区域共生观测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八个观测点(江湾4个、邻市4个远程联动点),每个点旁都架着水下共生观测仪和数据预警终端,旁边摆着荷花花粉采集器和对比观测表,立着的牌子上写着“江湾-邻市荷花-鱼类共生观测点,精准记录,协作守护”;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平台升级体验区”,桌子上摆着十几台测试终端,屏幕上显示着江湾生态数据平台的升级界面,旁边贴着预警功能介绍,标注着“实时监测、异常预警、解决方案推送”三大核心升级点;小林和小周在布置“校园推广区”,摆着社团招募海报、标准化课程教材和学生观测作品,还立着块牌子:“组建校园生态社团,让保护从小开始”;甚至连邻市教育局的王局长,也带着邻市的学校代表早早到场,手里拿着“校园生态观测社团建设方案”,正跟几位社区主任讨论如何建立长效教学机制,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老张放下手里的水下共生观测仪,迎上来接过观测营手册,“就等你们的评分表和观测套装了,昨天邻市的吴老师还问荷花花粉怎么精准采集,一会儿咱们先开技术培训会,再分组实践,保证跨区域数据同步顺畅!”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绿豆百合粥”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江湾共生观测’我来带,教学员们用花粉采集器;王局长带的学校代表负责测试平台预警功能,你负责协调各组进度,咱们分工明确,忙而不乱!”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跨区域共生观测评分表”,分给江湾和邻市的观测组长:“张爷爷,您负责观测区的秩序,提醒学员别采摘荷花;吴老师(邻市),您牵头远程观测的数据同步,重点看荷花花粉密度与鱼类数量的关联数据;王局长,这是校园社团的课程表,一会儿您给提提修改建议,让课程更贴合学校教学节奏!”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王局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跨区域生态观测、平台功能升级和校园教育落地结合得这么好,真是跨区域生态研学的‘核心纽带’!江湾的经验不仅要在邻市的学校推广,还要上报给省教育厅,让更多地区学习借鉴!”

上午七点半,江湾的60名观测队员(含20名学生)、邻市的40名观测代表(含15名学校老师)和王局长团队陆续赶来。观测队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观测马甲,胸前别着“生态共研小使者”徽章,有的调试观测仪,有的准备采集工具,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邻市代表们则围着平台升级体验区,好奇地操作测试终端,偶尔向江湾的技术人员提问;学校老师们站在校园推广区,认真翻阅社团建设方案,偶尔互相讨论课程设置,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观测队员发了观测营手册和观测套装,给每位团队组长发了评分表和红色批注笔;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观测点,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对比江湾与邻市的荷花-鱼类共生数据,找出不同水域的生态优势;还要测试数据平台的预警功能,让生态保护更及时;最后在校园组建观测社团,让生态教育常态化,真正实现跨区域协作落地。”

上午八点整,跨区域荷花生态观测营开营仪式正式开始。老张拿着话筒,站在观测区的临时讲台上:“尊敬的各位观测代表、各位老师、各位学员,今天咱们齐聚江湾,举办跨区域荷花生态观测营,既是为了深化跨区域生态协作,更是为了让江湾的研学成果真正落地。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观测中,既能收获数据,又能收获经验,更能为跨区域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开营仪式后,观测营分为三个板块同步推进,每个板块都有江湾和邻市的成员混合组队,促进深度协作。

第一板块:跨区域荷花-鱼类共生对比观测(分八组开展,江湾4组+邻市4组远程联动)

组1:江湾荷花花粉密度观测组(陈守义+15名队员,含5名邻市学生)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江湾一号观测点,这里是荷花塘的核心区域,荷花长势最盛。他拿出荷花花粉采集器,教学员们如何精准采集:“采集器的口径是5厘米,要对准荷花的雄蕊,轻轻按压10秒,采集的花粉会落在下方的收集盒里,咱们要记录每朵花的花粉量,再换算成每平方米的密度,这样才能和邻市的数据对比。”

邻市的学生小宇第一次用采集器,好奇地问:“陈爷爷,为什么要测花粉密度啊?它和鱼有什么关系呢?”

“花粉是鲫鱼夏季的重要食物,”陈守义笑着说,“花粉密度高,鱼聚集得就多,这就是共生关系。咱们测准密度,对比江湾和邻市的数据,就能知道哪个地方的共生关系更健康,进而帮助邻市改善生态。”

队员们轮流采集花粉,有的负责对准雄蕊,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用数据终端上传实时信息。十分钟后,第一次采集完成:江湾一号观测点的荷花花粉密度是每平方米80粒,周围观测到鲫鱼30条、鲤鱼12条。小宇赶紧把数据上传到平台,与邻市的湖泊观测点数据对比——邻市湖泊的花粉密度是每平方米50粒,周围观测到鲫鱼18条、鲤鱼8条。

“差异好大!”小宇兴奋地说,“江湾的花粉更多,鱼也更多,是不是因为江湾的荷花长得更好啊?”

陈守义点头:“有这个原因,也因为咱们江湾定期清理荷花塘的杂物,给荷花提供了好的生长环境。邻市的湖泊可能杂物多,影响了荷花生长,咱们把这个分析写进报告,给邻市提建议。”

组2:江湾鱼类聚集观测组(老张+15名队员,含5名邻市钓友)

老张带着队员在江湾二号观测点,负责记录鱼类聚集与荷花生长阶段的关联。邻市的钓友老吴有多年的湖泊钓鱼经验,他拿着水下共生观测仪,观察着荷叶下的鱼群:“江湾的鲫鱼喜欢在盛花期的荷花下聚集,凋谢期的荷花下鱼很少;我们那边的湖泊,不管什么阶段的荷花,鱼都很分散,这可能和荷花的整体长势有关。”

老张点头:“江湾的荷花成活率有90%,盛花期能持续20天;你们那边的荷花成活率可能只有70%,盛花期短,鱼自然分散。咱们记录下这个差异,以后你们那边可以学习江湾的荷花养护方法,比如定期换水、适量施肥,提高荷花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