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的青衣江湾,像被大自然泼了一桶浓绿的颜料。清晨六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槐花的甜香混着江水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脚下的石板路沾着晨露,踩上去泛起细碎的水光。他钓包内侧的布袋里,装着小满连夜调试的“跨区域研学观测套装”——包含便携式水质检测仪、鱼类洄游对比记录表、数据上传终端,还有一本《江湾跨区域研学实践指南》,封面上印着江湾与周边城市水域的对比示意图,旁注“以数据为桥,连起不同水域的生态之美”。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合欢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首届跨区域生态研学营手册”,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研学营纪念徽章”——徽章是圆形的,正面刻着江湾与邻市湖泊的联动图案,背面写着“生态研学小使者”,系着的浅绿色绒绳在风里轻轻飘。少年穿着件薄荷绿的速干衣,裤脚沾了点水草汁,显然是凌晨去江湾布置研学场地时蹭到的,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研学营手册!今天咱们联合邻市的3个社区、2所学校,开展‘鱼类洄游跨区域对比观测’,还要上线江湾生态数据平台,把全年的观测数据开放给联盟成员,最后落地3节标准化研学课程,让江湾模式真正能用、好用!”
陈守义接过研学营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手册里详细划分了“跨区域观测组”“数据平台测试组”“课程实践组”三个板块:“跨区域观测组”要记录江湾与邻市湖泊的鱼类洄游差异,附了对比观测表,标注着“重点记录鲫鱼、鲤鱼的洄游时间差”;“数据平台测试组”包含平台操作教程,从数据上传、查询到分析功能,每一步都有截图说明;“课程实践组”则列出了3节标准化课程的完整教案,包含“鱼类洄游观测课”“生态饵料制作课”“水质监测课”,细节处满是对跨区域协作与实践落地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的研学营主场地在江湾的芦苇浅滩,老张和李师傅五点就去布置观测点了,王奶奶带了新蒸的‘槐花糯米糕’,说是暮春吃着清甜,还能给研学营学员补充体力。”
“太好了!”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纪念徽章晃了晃,“我还准备了‘跨区域观测评分表’,从‘数据完整性’‘对比分析深度’‘实践创新性’三个维度打分,赢的团队能获得‘生态研学优秀团队’称号,还能优先使用江湾生态数据平台的高级功能!一会儿开营仪式后,您带江湾本地观测组,我跟邻市的研学代表负责对比分析,咱们同步推进,保证研学营出实效!”
两人踩着晨露往江湾走,暮春的江湾满是生机。岸边的柳树垂下浓密的枝条,新叶在风里轻轻摇曳,偶尔有柳絮飘落在水面上,引得小鱼啄食;芦苇丛已长到半人高,嫩绿的叶片间藏着细碎的芦花,风一吹,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说悄悄话;江面上的水鸟多了起来,白鹭、灰鹭在浅滩上踱步,偶尔有鲤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水面上,泛着一圈圈涟漪——那正是暮春洄游的鱼群,也是今天跨区域观测的核心对象。
走了约莫二十分钟,江湾的芦苇浅滩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跨区域观测区”,用橙色警戒带围出六个观测点(江湾3个、邻市3个远程联动点),每个点旁都架着数据上传终端和实时通讯设备,旁边摆着水质检测仪和洄游对比记录表,立着的牌子上写着“江湾-邻市鱼类洄游对比观测点,数据互通,生态共研”;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数据平台体验区”,桌子上摆着十几台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江湾生态数据平台的登录界面,旁边贴着平台功能介绍,标注着“数据上传”“对比分析”“课程下载”三大核心模块;小林和小周在布置“课程实践区”,摆着生态饵料制作工具和水质监测设备,还立着块牌子:“亲手实践标准化课程,掌握生态观测技能”;甚至连邻市生态局的张科长,也带着邻市的研学代表早早到场,手里拿着“跨区域研学长期合作方案”,正跟几位社区主任讨论如何建立常态化观测机制,脸上满是期待。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老张放下手里的数据上传终端,迎上来接过研学营手册,“就等你们的评分表和观测套装了,昨天邻市的李老师还问远程观测怎么同步数据,一会儿咱们先开技术培训会,再分组实践,保证跨区域协作顺畅!”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槐花蜂蜜水”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水润润喉,今天‘江湾本地观测’我来带,教学员们用水质检测仪;张科长带的邻市代表负责远程观测数据同步,你负责协调各组进度,咱们分工明确,效率更高!”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跨区域观测评分表”,分给江湾和邻市的研学组长:“张爷爷,您负责观测区的秩序,提醒学员别惊扰鱼群;李老师(邻市),您牵头远程观测的数据核对,重点看江湾与邻市的洄游时间差;张科长,这是江湾数据平台的测试报告,一会儿您给提提建议,让平台更符合联盟成员需求!”
众人接过表格和资料,纷纷称赞小满细心。张科长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跨区域观测、数据平台应用和课程落地结合得这么好,真是跨区域生态研学的‘桥梁’!江湾的数据平台和标准化课程,以后要在邻市推广,让更多孩子和钓友受益!”
上午七点半,江湾的50名研学学员、邻市的30名研学代表(含10名社区钓友、20名学生)和张科长团队陆续赶来。学员们穿着统一的浅蓝色研学马甲,胸前别着“生态研学小使者”徽章,有的拿着观测手册,有的调试设备,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邻市代表们则围着数据平台体验区,好奇地操作平板电脑,偶尔向江湾的技术人员提问;家长们站在旁边,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偶尔还会向研学老师请教生态知识,场面既热闹又有序。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学员和代表发了研学营手册和观测套装,给每位团队组长发了评分表和红色批注笔;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大家参观观测区,介绍今天的核心任务:“咱们要对比江湾与邻市的鱼类洄游差异,找出不同水域的生态特点;还要学会用数据平台上传、分析数据,让数据能服务生态保护;最后实践标准化课程,掌握能复制的生态观测技能。”
上午八点整,首届跨区域生态研学营开营仪式正式开始。老张拿着话筒,站在观测区的临时讲台上:“尊敬的各位研学代表、各位学员、各位家长,今天咱们齐聚江湾,举办首届跨区域生态研学营,既是为了对比不同水域的生态数据,更是为了让江湾的研学模式能在更多地方落地。希望大家在今天的研学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交到朋友,更能为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开营仪式后,研学营分为三个板块同步推进,每个板块都有江湾和邻市的学员混合组队,促进跨区域交流。
第一板块:跨区域鱼类洄游对比观测(分六组开展,江湾3组+邻市3组远程联动)
组1:江湾浅滩观测组(陈守义+10名学员,含5名邻市学生)
陈守义带着学员在江湾一号观测点,这里正对着浅滩的洄游通道。他拿出鱼类洄游对比记录表,教学员们如何记录:“咱们要记录鱼的种类、数量、洄游方向,每15分钟记录一次,同时用水质检测仪测水温、ph值,这些数据要和邻市的远程观测点同步,方便对比差异。”
邻市的学生小敏第一次来江湾,好奇地问:“陈爷爷,江湾的鱼洄游和我们那边的湖泊有什么不一样啊?”
“一会儿咱们对比数据就知道了,”陈守义笑着说,“江湾是河流,水流快,鱼洄游速度可能更快;你们那边是湖泊,水流慢,鱼洄游可能更分散,咱们一起记录,找出这些差异,才能针对性保护。”
学员们轮流记录数据,有的负责计数,有的负责测水质,有的负责用数据终端上传实时数据。十五分钟后,第一次记录完成:江湾浅滩观测到鲫鱼25条、鲤鱼10条,洄游方向以浅滩产卵区为主(占比80%),水温18c,ph值7.2。小敏赶紧把数据上传到平台,与邻市的湖泊观测点数据对比——邻市湖泊观测到鲫鱼18条、鲤鱼8条,洄游方向分散(产卵区占比50%),水温16c,ph值7.3。
“真的有差异!”小敏兴奋地说,“江湾的鱼更多,洄游更集中,水温也高2c,这是不是因为江湾的水流更快,氧气更足啊?”
陈守义点头:“有这个原因,也因为咱们江湾一年来做了很多生态保护,比如种水草、用生态饵料,鱼的数量才多,咱们要把这些原因分析清楚,写进观测报告,给邻市的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组2:江湾深水区观测组(老张+10名学员,含5名邻市钓友)
老张带着学员在江湾二号观测点,负责深水区的鱼类洄游记录。邻市的钓友老吴有多年的湖泊钓鱼经验,他拿着望远镜,观察着深水区的鱼星:“江湾的深水区鱼星很集中,说明鱼群聚集;我们那边的湖泊深水区,鱼星很分散,鱼群不容易聚在一起,这可能和水域形状有关。”
老张点头:“江湾深水区是洄游通道,鱼要从这里去浅滩,所以聚集;你们那边的湖泊没有明显的通道,鱼就分散了。咱们记录下这个差异,以后你们那边可以人工开挖洄游通道,帮助鱼聚集产卵。”
学员们还发现,江湾深水区的溶解氧含量是每升9毫克,邻市湖泊是每升7毫克。老吴说:“溶解氧差2毫克,这对鱼的数量影响很大,咱们回去后要在湖泊里多种水草,提高溶解氧,让鱼更多。”
组3:江湾芦苇丛观测组(李师傅+10名学员,含5名邻市学生)
李师傅带着学员在江湾三号观测点,重点记录芦苇丛对鱼类洄游的影响。学员们发现,芦苇丛附近的鱼数量比其他区域多30%,尤其是鲫鱼,喜欢在芦苇丛旁停留。邻市的学生小宇说:“我们那边的湖泊也有芦苇,但数量少,鱼也少,以后我们要多种芦苇,像江湾一样,给鱼提供遮阴和产卵的地方。”
李师傅笑着说:“这就是跨区域研学的意义,咱们互相学习好经验,让每个水域的生态都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