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青衣江湾的银杏叶渐渐染上金边。清晨五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脚下的落叶发出“沙沙”的轻响,混着远处早市的吆喝声,深秋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他摸了摸钓包内侧的布袋,里面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夏令营结营仪式流程表”——封面是少年手绘的结营场景图,孩子们举着渔获和手抄报,老钓友们站在旁边微笑,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在江湾收获的不仅是钓技,更是成长与热爱”。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银杏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夏令营成果汇编”,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结营纪念竿”——竿身刻着“江湾小钓手”字样,还系着红黄相间的彩绳,是专门给结营学员准备的纪念品。少年穿着件焦糖色的厚外套,裤脚沾了点晨露打湿的泥点,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成果汇编!我把这五天的教学笔记、学员实验报告、生态观察记录都整理进去了,还有孩子们的手抄报照片,一会儿结营仪式上发给大家,作为纪念!”
陈守义接过成果汇编,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照片,心里泛起暖意。汇编里不仅有“每日教学复盘”——从第一天的握竿调漂到第五天的深秋逗钓,每节课的重点、学员反馈、改进方向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还有“学员成长档案”,每个孩子的钓技进步、生态观察心得、手抄报创意都有详细标注,七岁的朵朵档案里还贴着她第一次钓上鲫鱼时的笑脸照片;最后几页是“年鉴素材专属板块”,精选了二十篇学员写的《江湾钓鱼日记》,准备收录进《江湾钓鱼年鉴》的青少年专栏。“做得太用心了,”他把汇编放进钓包,“今天结营仪式的场地在江湾的观景平台,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了,王师傅带了新熬的‘红糖小米粥’,说是深秋早上喝着暖身,还能给孩子们补充体力。”
“太好了!”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纪念竿晃了晃,“我还准备了‘钓技成果检验赛’规则,分‘小鱼苗组’和‘小钓手组’,‘小鱼苗组’比调漂速度,‘小钓手组’比渔获重量,赢的组能获得‘江湾小钓手’勋章!一会儿结营后,咱们还要带孩子们做‘深秋生态专项观察’,记录江湾深秋的鱼类迁徙和植物变化,补充到年鉴素材里!”
两人踩着落叶往江湾走,深秋的江湾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岸边的银杏树垂下金黄的枝条,叶子随风飘落,像一群飞舞的蝴蝶;芦苇丛泛着深浅不一的黄褐色,芦花被风吹得漫天飞舞,落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薄薄的“雪”;江面上的水鸟比夏天多了许多,白鹭、灰鹭在浅滩上踱步,偶尔有大雁排成“人”字形从天空飞过,留下几声清脆的鸣叫;远处的航标灯在晨光里泛着淡红色,与金黄的树叶相映,格外好看。
走了约莫三十分钟,江湾的观景平台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成果展示台”,用木板拼成的平台上铺着红色的绒布,上面摆放着学员们的手抄报、观察手册、渔获标本,还有小满制作的“夏令营教学纪录片”播放设备;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结营物资区”,桌子上摆着纪念竿、勋章、红糖小米粥,旁边还放着几个保温桶,里面装着刚煮好的茶叶蛋;小林和小周在布置“生态观察工具区”,望远镜、放大镜、深秋植物图鉴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还立了块牌子:“深秋生态探秘,发现江湾的另一面”;甚至连平时很少出门的王奶奶,也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烤好的红薯,正给帮忙的钓友们递红薯,竹篮上贴着纸条:“暖身红薯,结营快乐”。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老张放下手里的投影仪,迎上来接过成果汇编,“就等你们的流程表和汇编了,昨天家长群里都在问结营仪式的安排,一会儿咱们按流程来,保证让孩子们和家长都满意!”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红糖小米粥”的保温桶:“小满,先喝点粥暖暖身子,今天结营仪式结束后,咱们带孩子们去芦苇荡做生态观察,我昨天踩过点,那里有不少深秋才有的水生植物,还能看到鲫鱼往深水区迁徙的痕迹。”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钓技成果检验赛”规则,分给负责组织比赛的老钓友:“张爷爷,您负责‘小钓手组’的渔获称重;李爷爷,您负责‘小鱼苗组’的调漂计时;王奶奶,您负责给孩子们发勋章,要是孩子们紧张,您多鼓励鼓励他们。”
众人接过规则和物资,纷纷称赞小满细心。王奶奶笑着说:“小满这孩子,把结营仪式安排得明明白白,比我当年办社区活动还周全,真是咱们江湾的‘小管家’。”
上午七点半,参加结营仪式的学员和家长陆续赶来。二十名学员穿着统一的深蓝色结营t恤,胸前别着“江湾小钓手”徽章,兴奋地围着成果展示台,指着自己的手抄报和观察手册,向家长介绍这五天的收获;家长们则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偶尔还会向老钓友请教孩子的钓技进步,场面格外热闹。
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学员和家长发了“夏令营成果汇编”和结营纪念册;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家长们参观成果展示台,介绍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从第一天连钓竿都握不稳,到第五天能独立调漂、钓上渔获;从对江湾生态一无所知,到能认出十种以上的水生植物、分辨三种鱼类的鱼星,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清晰地呈现在展示台上。
“您看,这是小宇的调漂记录,”老张指着展示台上的表格,“第一天调漂用了二十分钟,还总调不准;现在五分钟就能调好,浮漂误差不超过一目,进步特别大。”
小宇的爸爸接过表格,脸上满是欣慰:“以前孩子总抱着手机,这五天不仅学会了钓鱼,还爱上了自然,每天回家都跟我们讲江湾的趣事,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上午八点整,结营仪式正式开始。老张拿着话筒,站在观景平台的中央:“欢迎各位家长和学员来到江湾青少年钓鱼夏令营结营仪式!这五天,孩子们不仅学会了钓鱼技巧,还认识了江湾的生态,更收获了友谊和成长。接下来,咱们先进行‘钓技成果检验赛’,然后颁发结营证书和勋章,最后一起开展‘深秋生态专项观察’,为这次夏令营画上圆满的句号!”
学员们纷纷鼓掌,眼里满是期待。首先进行的是“小鱼苗组”的调漂比赛——李师傅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套简易钓组和计时器,要求在十分钟内,将浮漂调整到露出三目,且钩饵刚好触底,最快完成且达标的学员获胜。
“预备——开始!”
随着李师傅的口令,孩子们迅速拿起钓组,开始调漂。七岁的朵朵虽然年纪最小,却格外认真——她先将浮漂往上拉,让钩饵离底,看着浮漂露出五目,然后小心翼翼地剪着铅坠,每剪一点就把钓组放进水里试一次,动作比第一天熟练了太多。“朵朵加油!”王奶奶在旁边轻声鼓励,手里还拿着毛巾,随时准备帮孩子擦汗。
最终,朵朵以七分二十秒的成绩完成调漂,且浮漂刚好露出三目,获得“小鱼苗组”第一名。当李师傅把“江湾小钓手”勋章挂在她脖子上时,朵朵高兴得跳起来:“谢谢李爷爷!我以后还要来江湾钓鱼,还要学更多技巧!”
接下来是“小钓手组”的渔获比赛——老张和陈守义带着孩子们来到芦苇浅滩的钓位,每个孩子一个钓位,配备统一的饵料和钓竿,在半小时内,钓获渔获总重量最重的学员获胜。
12岁的小宇选了一个靠近芦苇根的钓位,他按照小满教的“深秋逗钓法”,将钩饵轻轻抛进窝点,然后手腕轻抖,让钩饵在水底慢慢移动。没过五分钟,他的浮漂突然轻轻动了一下,然后猛地往下沉了两目。“提竿!”小宇轻声喊,手腕轻扬,钓上了一条三两多的鲫鱼。“太好了!”他赶紧把鱼放进鱼护,继续下钩。
半小时后,比赛结束。小宇以总重量1.2千克的成绩获得第一名,钓上了四条鲫鱼和一条小鲤鱼。当小满把“江湾小钓手”勋章和纪念竿递给小宇时,小宇激动地说:“谢谢小满哥哥!这五天我学会了调漂、逗钓,还认识了好多植物和鸟类,我要把这些都写进作文里,让同学们也知道江湾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