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1 / 2)

26

兑换《致青春》。

需消耗四百万点戾气值,是否确认?

确认!

快速浏览剧情后,远终于松了口气——这次总算没跑偏。

把成片也兑换了。

需消耗一百万点戾气值,是否确认?

确认!

躺在床上看完影片,远满意地点头:这就是他要的感觉。女演员们都很养眼,不过男主角嘛...都没他帅。

要是自己来演会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说不定效果反而更好,毕竟长相出众的男生更能吸引女性观众。

远越想越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这类电影男主角的不二人选。

这剧情也够俗套的,华夏以前拍过类似的片子,毫无悬念全都惨败。

其实华夏不乏优秀电影,可惜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根本扛不住。

好莱坞专挑华夏节假日上映,动不动就是战争科幻巨制,以华夏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没法抗衡,直接被碾压。

现在华夏导演只能靠拍爱国题材电影勉强和好莱坞掰掰手腕。

而且华夏电影基本走不出国门。

这就限制了票房潜力——好莱坞算全球票房,华夏只能算国内票房,根本不在一个量级。要不是华夏人口基数大,电影产业早撑不下去了。

所以远拍这部片子就图在国内捞一笔,最好能把《战狼》的拍摄成本赚回来。

不过至少不会亏本。

青春校园片最烧钱的就是演员片酬和导演费用。

远和乐儿可以直接顶两个主演,再找几个有名气的演员撑场面。

把剧本敲完发给路小婉后,远交代她等宋义签完合同就直接转交。

作为资深电影人,宋义看完剧本自然知道该找什么类型的导演。

这是专业素养——要是连第一部片子都搞砸,远绝对会让他卷铺盖走人。

周三上午,宋义正式签约成为那可是家大影视的CEO。

首要任务还是招人:影视公司的财务比传媒公司更关键,还要搭建后期团队和宣发部门。

接着就是拿着《致青春》剧本物色导演——让导演自己组团队比公司硬凑省事得多。

最后完成注资换股计划,拿着五千万预算拍电影。远明确表示不会自掏腰包投钱给影视公司。

宋义能搞定就搞,搞不定远也不会自掏腰包填窟窿。

融资后公司估值突破五亿,远盘算着填坑的成本,还不如直接破产另起炉灶。

转眼已是周五。

京都五大名校联办古诗词大赛的消息席卷全国。

曲老在华宣部的人脉不是摆设,由他牵头的活动,官媒转发宣传易如反掌。

这本来就是弘扬华夏文化的盛事,没等曲老开口,各大官媒早已在微博等平台铺天盖地宣传。

短视频平台拿下网络直播权,京都卫视夺得电视直播权,其他卫视连转播的念头都打消了。

一字千金!华夏首届大学生古诗词大赛!

这噱头够响。

远细想确实如此:五轮比试就算全是长诗,总字数不过千,奖金却高达一千五百万,单字价值超万元。

华夏文坛从未有过这般手笔。文字本以衍生价值见长——好比万字剧本拍出几十亿票房的电影,但剧本本身卖不上价,编剧分成更比不上资方和明星。

可这次不同,古诗词的价码明明白白。后续衍生收益将注入专项基金——这招还是远给曲老出的主意。

看似铜臭,但想想京都房价动辄千万,若不给诗词标价,寒门学子谁愿耗费光阴?古人写诗虽不直接变现,可多少诗人本身就在朝为官。

至于那些靠艳词勾搭青楼女子的落魄文人——这套路搁现在还行得通?

远要是能带着系统回到千年前的长安城,绝对会成为平康坊最耀眼的存在。

华夏大学对这次古诗词大赛格外上心。

连京都大学都默许了远将夺冠的事实,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当远在比赛中拔得头筹,力压京都大学二十位高材生后,明年髙考对华夏大学将极为有利。

周五上午,校领导安排关繁漪陪同远前往文学院拜访钟祥教授。

远丝毫没有端架子,对长辈始终保持恭敬态度。

钟祥教授在人大静园旁的国学馆等候多时,远抵达后发现还有另外十九名参赛学生。

看他们兴奋的模样,似乎完全没意识到自己只是陪衬。

一个个涨红着脸,仿佛一千五百万奖金已经收入囊中。

钟教授,这位就是远。

年过九旬的钟祥教授略显疲惫,这把年纪还为学校出面主持大局实属不易。

远,你写的三首诗都很出色,非常出色。

教授您过奖了。

现场全是文学院老师,校方也没交代其他任务,关繁漪觉得继续待着也无趣。

年轻人不必过分谦虚,论写诗我可不如你。

钟祥教授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旁人不知情,但钟教授清楚远曾把曲老等人气进医院的趣闻。

对他们这个年纪来说,只要没出人命都算趣事,能让人开怀的事情本就不多,笑一次少一次。

晚辈不过是偶得灵感写了几首诗,实在不值一提。

这种话以后少说,我要不是专攻古诗词,现在恐怕也被你气进医院了。

旁边十九名学生原本兴奋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他们在此站立半小时,既不敢坐也不敢出声,连呼吸都小心翼翼。

在远到来前,钟祥教授始终闭目养神,一言不发。

钟祥教授的学生们如今都是人大教师,这些九旬恩师早年退休,如今门下**也已年过半百。

多数人已评上教授职称,留校任教的寥寥数人,这次全都到场了。

众人清楚老师身体状况,都默契地保持安静——毕竟每句话都在消耗老人的精力。

谁知远刚到,钟老就打开了话匣子。

在这浮躁年代,能遇到合眼缘的年轻人实在难得,尤其还是钻研古文化的苗子。

钟老您放一百个心,我远从不说大话。

就我这水准,国内诗坛我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要真有人能胜过我,我把名字倒着写!

学弟这海口夸得,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远顿时了然——难怪刚进门就收到一堆眼刀,系统提示的戾气值蹭蹭涨,原来有内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