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没想到麋威这么早就把骑兵派了出来。
首先当然是惊喜的。
因为这意味着他一直期盼的“骑对骑”之战会比预料的更早到来。
而这一战来的越早,麾下骑士的体能和斗志就越充足。
越有利于魏军发挥在骑战上积累的优势。
于是,在看到向宠的两千骑自西侧一处甬道缺口奔腾南下,似乎要反过来突击魏军步阵之际,他再次调整部署。
让那一侧的步军后退,给自家骑士留出周旋游斗的空间。
随着这条新军令迅速转达。
不久,战场上出现了两处显眼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
随着西侧魏军步兵缓缓后撤,与之相对的汉军步兵则前压了上来,令原本大致与甬道平行的兵线,发生了倾斜。
汉军必然要压上来的。
因为正规的步兵接战,就是一大群人列队互相挤压,推搡。
你退我进,你进我退。
既然麋威没有下令后撤,而前排步兵又早已经杀红了眼。
那没道理在看到敌人后退的时候,不顺势给压上去的。
这一点,双方主帅都有所预料。
曹洪预定的骑兵交战区域,也不在汉魏两边步阵的中间。
而是随着步阵这条“线”往西南方倾斜之后。
在战场的西北方,必然暂时空出来的那片区域。
若魏军骑士能在那里取得优势。
前,可以直接迂回到汉军背后,不定能直冲麋威将台所在,建立奇功。
退,也能背冲汉军的步阵,配合己方步兵实现前后夹击的态势。
第二个变化则是紧随而来的。
因为汉军步兵就势前压,所以向宠的骑兵并没能立即获得突击魏军步阵的合适角度。
总不能为了冲击魏军步兵,先把自家的步兵给冲开吧?
只能先往西机动,另觅机会。
而这种大角度转向机动,无可避免地导致战马原本跑直线冲起来的速度,有所放缓。
于是已经在西侧游弋观望了好一阵子的魏军牛金部骑兵。
立即抓住这次动态变化带来的机遇,猛然向着向宠的将旗发起了新一轮的突击。
必须,论起对骑兵的运用,特别是千骑以上的集群作战。
来自北方疆场的魏军中层将领,素质是普遍要高一筹的。
而向宠虽以善于治军而闻名。
但这种数量级的骑兵交战,毕竟欠缺经验。
于是这一轮对冲,向宠因为提速稍晚,吃了些闷亏,交换比有些难看。
好在本人存活了下来,继续引领存活的汉骑与敌周旋。
而这一轮突击,再次坚定了以曹洪为首的魏国将领们对于骑战获胜的信心。
汉军很快又有了新的动作。
却是在战场东侧,故技重施,又发了一部两千余骑士,向魏军步阵发起冲锋。
这次曹洪有了少许迟疑。
因为他想不明白。
麋威在西翼已经失利了一次的前提下。
有什么底气在东翼重复相同的操作?
只是在赌运气吗?
还是这一翼的骑将足以比肩年轻时候的关张,于万军之战取上将首级?
迟疑数息,曹洪猜不透麋威想法。
却不妨碍他旋即下令那一翼的步兵也往后撤。
也是故技重施。
如他这种身经百战的大将,很多反应都是本能的,直觉的。
且事后往往都被证明是合理的。
于是总能占领先机。
这就是宿将。
很快,曹洪就看清楚东翼汉将的旗号。
居然是上一次负责指挥步兵作战的句扶。
曹洪差点没忍住笑出来。
虽自己早前轻视过此人。
但一个将领既擅长马战,又擅长步战,毕竟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