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建设者的人文情怀(1 / 2)

青城时光 金阳 1169 字 1个月前

B

u0005龙天放代为回答:“不好做,但是尤主任打开了局面。”

《青城建设》的主编梅总说得没错,因为杂志服务对象特殊,它在众多杂志停刊休刊潮中,发行量依然坚挺。

但是广告投放单位和金额锐减,依然是大势所趋。

梅总砍掉采编的底薪,疯狂招人,想搞车轮战术。

每一个进来的新人,都会带来新的资源和人脉,待到利用干净,再将他扫地出门。

他看到尤潇的简历,行业经历很少,但广告和销售成绩亮眼,便招进来一试。

尤潇报媒出身,一来就知道,所谓的采编,本质上还是广告人。

梅总笑眯眯,将尤潇叫到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一沓名片。

“这些是我参加各种会议搜集到的,全部给你,你做出成绩,我提你做部门主任。”

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做哪个部门的主任,他都没有说。

这是一张虚无缥缈的大饼,梅总几乎和每个新来的采编都说过。

尤潇回到工位去打电话。

打一圈下来,没一个有结果,而且对方的态度很不好。

有的直接开骂:“你他妈的,再打过来,老子报警抓你!”

隔壁坐着的赵林杰凑过来说:“你这些名片,已经被打烂了,自己找资源吧!”

另一边,采编周先明摔掉电话听筒,跳起来:“老子花钱请专业记者写的稿子,他还说不行,耍我玩是吧?”

尤潇问赵林杰怎么回事。

赵林杰小声说:“一家钢结构公司,原来答应赞助15万,但是周先明送过去的稿子,对方不满意,改了无数次。周先明后来找报社的大记者重写,还是被对方给否了。”

“他这边既然否了,我能不能把这家单位接过来?”

赵林杰嘿嘿一笑:“你去找梅总要?”

尤潇没找梅总,但是梅总把他叫到办公室。

递过来鸿岭钢构公司肖总的联系方式:“这个单位,你去联系。”

“这是周先明的吧?”

“谁说是他的?都是杂志社的资源!”

“如果我做回来,算谁的?”

梅总支支吾吾:“当然是你的。”

尤潇回到工位,小声问赵林杰:“能不能把周先明写的稿子打出来,我想看看。”

“稿子都是小张打,我让她传过来。”

赵林杰收到文员小张传来的稿子,转给尤潇。

两篇稿子,前一篇就是公司发展历程,外加创始人肖总的简介。

后一篇文字功底深厚,从肖总创业初始,带领团队,克服资金、技术、市场难题,逐步将一个小作坊做成千人大厂。

字面上无可挑剔,但是尤潇一眼就看出,文章内容来自网上素材的整合。

写作者和被写者可能没见面,或者匆匆一面,没有深谈。

尤潇在网上查阅完鸿岭的资料,说:“小赵,我去采访肖总,愿意跟我去吗?”